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58.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280.0
南明史(精装本)
南明史(精装本)
钱海岳撰
¥98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梁)沈约 撰
¥36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51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298.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杨镰主编
¥298.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元]脱脱等撰
¥540.0
邹鲁文化研究
邹鲁文化研究
贾庆超等
¥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45000.0
除了纪念屈原,这些有关端午的冷知识你都听说过吗?
唐朝不止有荔枝
盐与铁,看似寻常的民生物资,如何深刻影响大政决策?
王夫之盖戳认证的宋朝两大罪臣,一个当然是秦桧,另一个竟然是他
成语典故丨哲理性与形象性的统一——试论《聊斋志异》的寓言
增补最新考古成果,经典唐代生活史著作重磅升级
这一卦几乎涵盖了《周易》的全部易理与美学
中华书局这20种哲学好书,大促来了速入手
孔子不姓孔?一文读懂古人的姓和氏
中华书局五月新书单
《聊斋志异》中的科技想象
发布时间:2025-08-14 16:15:14
来源:中华书局1912
作者: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收藏
最近电影《聊斋·兰若寺》热映,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志怪文学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主流叙述中,我们习惯讲经义、礼制与教化,其实还有一条被忽视的传统——那就是古人关于世界的想象。《聊斋志异》正是这种传统的杰出代表。
仿生机器人:木雕美人的马术表演
2025年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就是机器人表演的赛博秧歌。其实,《聊斋志异》中也有类似的创意。《木雕美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人肩扛竹筐,牵两只大狗,来到一处开始表演。他先从筐中取出约一尺高的木雕美人,将小锦缎鞍垫盖在狗身上,然后把木雕美人放上去。安排妥当后,他呵斥狗快跑。木雕美人便自如地表演各种骑马动作,如脚踩马镫蹲藏在狗肚子一侧,从狗腰向狗尾滑坠,抓住狗尾飞身上狗,或在狗背上跪拜站立,变化灵巧而从未失手。除了杂技,木雕美人还为观众表演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民间艺人先把木雕美人扮成王昭君模样,又从筐中取出一木雕男子,男子帽插野雉尾,身披羊皮袍子,跨在另一只狗身上,跟在木雕美人后面。木雕美人扮演的昭君骑着狗频频回望,男子则扬鞭追赶。整个过程,简直跟真人表演一样。
《聊斋图说·木雕美人》
这种娱乐表演机器人,唐以前就有不少记载。大约作于汉代的《列子》记载说,偃师用革、木、胶、漆等材料为周穆王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它不仅能够唱歌跳舞,甚至还可以用表情与观看者互动。《晋阳秋》说晋代的区纯制作了一个木房子,又制作一个木妇人在其中,人一敲门,妇人就会开门出来,行完礼又进去,把门带好,这种场景设定,简直像迎宾机器人。
古人关于仿生技术的创意,是技术与想象交织的结晶——它既源于古人对木械机关的精巧掌握,也承载着大量富有未来感的技术幻想。古人不仅在物理构造上大胆尝试(如隋炀帝时的水上自动表演木人),更勇于设想人偶可以模拟人类行为、情感(如《列子》中的偃师机器人、《聊斋志异》中的木雕美人等)。而这不正是当代仿生机器人研发瞄准的方向吗?在偃师木偶的歌舞、抛媚眼与木雕美人的马术、回眸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生命模拟、智能再造的渴望。
定格摄影:冯生的情感照相机
我们现在有各种高科技照相机,《聊斋志异》中也有类似的想象。在《八大王》这个故事中,冯生得到一面镜子:女子只要对镜照一下,影像就可在镜中定格,要是换了装扮,或者换一个人照,那么原来的影像就会消失,新的照片就产生了。
这不是《聊斋志异》的独创,早在明代就有这样的创意。冯梦龙《情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大观年间,秀才方乔在街市上偶遇才女紫竹,对其一见钟情,但无缘再见。后来,一个道士给他一面古镜,这个镜子可以留住照镜女子的相貌。方乔把镜子拿到市场的一个摊位找人代卖。终于等到紫竹出来逛街,她看到古镜,就拿起来照了照,惊奇地发现,她的相貌留在了上面。
模仿《聊斋志异》的《益智录》也记载了一面具备性别识别、影像保留、影像更新等功能的镜子。故事中隗俊得到一面神奇的镜子,当女子照镜时,影像会被记录下来,若另一女子再照镜子,前一个影像便会消失。范氏和狐女要帮隗俊找合适的配偶,于是带着镜子到处寻找美貌女子,请她们照镜子,然后将这些影像带回给隗俊查看。隗俊通过镜子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妻子。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这种“照相镜”的想象往往与情感有关。在尚无摄影技术的时代,古人通过神化器物等手段,展开了一场关于“视觉记录”“情感投射”与“理想匹配”的幻想实验。
情绪动态壁纸:凤仙“监督学习镜”
我们现在有智能监控,可以方便家长在外监督孩子学习。《聊斋志异》中的《凤仙》讲了一个古代智能监控的故事:凤仙为了让男友刘赤水专心科举,跟他暂时分开,临行前给他一面镜子。刘赤水发现镜子里存留的是凤仙的背影。他苦读数日后,某天看了一下镜子,发现镜子里的凤仙转过身朝自己笑。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学习意志逐渐减弱,开始迷失在游玩中,经常忘记回家。有一次他返回家中,看到镜子中凤仙的影像变得忧伤,仿佛在为他哭泣。又过了一天,再看时,镜中凤仙又变成背影。刘赤水意识到,这种变化可能是自己没有坚持努力学习导致的。于是,他再次投入学习,不再分心。几个月后,镜中的凤仙重新向自己露出了微笑。他终于明白了镜子的魔力:当他不专心学习时,镜中的凤仙便显得忧愁;而当他全力以赴时,镜中的凤仙便会恢复笑容。从此以后,他便坚持学习,并把镜子当作监督自己的老师。两年后,刘赤水考中了举人。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刘赤水看镜子,发现镜子里的凤仙表现得非常高兴。
《聊斋图说·凤仙》
凤仙镜可以看作古代版的监督学习系统。它不仅能显示人物影像的变化,还能根据使用者的行为状态进行反馈——专心学习时,镜中人微笑鼓励;懈怠荒废时,镜中人背对哀伤。这种“动态感应”的设定,几乎就像一个用情感算法驱动的个性化界面,将情绪和行为绑定在视觉符号中。
古人还有不少关于动图的想象,唐《逸史》记载,有人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女子,然后用酒杯给这个虚拟人物喝酒,结果画中的女子将酒喝得一滴不剩,过一会儿,画中女子的脸变得通红,持续了大约半天;明《西樵野记》记载,明代景泰年间,葛棠晚上喝酒,在亭壁上挂了一张桃花仕女图,这幅古画上的女子能从画上下来唱歌跳舞;明代《三遂平妖传》有一个情节,说女子从画中出来陪员外喝茶。
在尚无屏幕与数字技术的时代,古人已经在神话与小说中预演了“情绪交互”“行为反馈”“虚拟陪伴”等技术概念的雏形。
日常器物升级:冷热两用“饮水机”与“智能古瓶”
《聊斋志异·安期岛》讲述了一个古人的冷热两用“饮水机”的故事:刘中堂在安期岛遇到一位神仙,神仙让小僮上茶,小僮来到洞外石壁前,石壁上有一把铁锥,锥尖插入石头中,小僮拔出铁锥,有水出来,小僮用杯子接住,接满后,又把铁锥插回原处。小僮把茶端到刘中堂面前,茶为淡绿色。刘中堂试喝一口,原来是冰绿茶,凉得牙齿打战。神仙示意小僮换一杯,只见小僮仍来到原来的石壁前,拔出铁锥,重新接了一杯回来。刘中堂这次再喝,觉得满口芳香,热气扑面,好像是用烧好的热水沏成的茶。
蒲松龄还描写了两只“智能古瓶”。《聊斋志异·古瓶》说有两人淘井时获得两个古瓷瓶,后被人买走。其中一瓶可预测天气阴晴:如果要下雨了,瓶子上就会出现一个如小米一样大的湿润处,随着湿润处越来越大,雨也就来了,等没有湿润处了,雨也就停了。另一个瓶子上边有个黑点,可以对应月亮的圆缺变化:在朔日(月亮看不见的时候),瓶子上有个像豆子一样大的黑点,随着月亮变圆的过程,这个黑点也越来越大,随着月亮变缺,黑点也就越来越小。这个瓶子还有“附加功能”——在瓶中插花,花跟长在原来的枝条上一样,可以落花结果。
《聊斋全图·古瓶》
从冷热双出的“石壁饮水机”到会预测天气与显示月相的“智能古瓶”,这些《聊斋志异》中的奇妙设定,展示了古人对于日常生活器物“功能升级”的丰富想象。在没有传感器、触控屏和智能芯片的年代,古人用神话与故事为生活器具赋予灵性,构建起一套以“自然互动”为核心的幻想技术系统。
除了以上故事,我在《中国古代“黑科技”》一书中还搜集了许多古人被低估的真实发明,比如唐代精巧的自动出酒器,明代能逆风而行的先进帆船等,也搜集了其他典籍中记载的一些超前技术构想,如《拾遗记》中描绘的秦始皇时期的“潜艇”,以及《琅嬛记》所构想的类似电脑的“七宝灵檀几”等。从实用机关到神话机器,从历史发明到未来预演,这本书以“技术史”与“幻想学”的双重视角,重新发现古代中国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聊斋志异》等古代典籍告诉我们,古人从来不是只有眼前的现实世界,他们用故事构建虚拟现实,用创意铺设“科技”之路。古人并不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他们也有梦想,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想象。这种源远流长的幻想传统,正是我们今天不该遗忘的文化根脉。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不无裨益。
(转自《光明日报》2025年8月1日第16版,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
原来古人的“脑洞”这么炸裂——
机器人、助聪筒、千里镜、海螺舟、华胥宝环、观风行殿
从人工智能、影像科技、高能武器到智慧家居
一本书探秘古人的“脑洞”与“黑科技”
《中国古代“黑科技”》
赵运涛 著
32开 平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126-6
98.00元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统筹:一北;
编辑:岚岫)
你输入的账号不存在,请重新输入!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