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无论是王朝政府,还是官僚贵族、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化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曾国藩曾将祭祖列入治家八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考”,即指祭祀祖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考”字,体现着个人、家庭、家族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逢冬至、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人们就会在神圣的氛围中虔诚地奉献酒食、币帛,追忆祖先,缅怀家族历史,也规训着现世族人。
中国人祭祖与西方人信仰宗教不同,它不仅是仪式,更是礼的表达。中国人在祭祖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祖先的崇拜、感恩、怀念等多种复杂情感诉求,也通过跪拜、奉献,确认了自己的孝子孝孙身份,开始承担起一份延续家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祖先既是家的来源,亦是家的归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礼是对祖先的祭祀,亦是个人对生活价值的探求,我们通过祭祖的方式把过去、未来,个人、家庭联系起来,品味生活的酸甜,追寻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