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传世词集为《小山词》,本书即对《小山词》作校勘、笺注、疏解、集评,附录诗作、传记、年谱、题跋等资料,并别具特色地萃集了《小山词》的和作,为读者和学界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现代读本。
本书是明代著名文人、书画家唐寅诗文作品的整理本,唐寅著,陈书良、周柳燕笺注。全书收入唐寅诗词曲赋等600多首,文40余篇。校勘异文之外,别立题解,考证其创作年代、内容主旨等,笺注则解释语词,疏通文意,最后附以解析,赏析其艺术特色。书后附有唐寅年表。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笔下的志怪经典,评书名家王玥波以其独特的京味儿语言和幽默犀利的演绎,让这部古典名著焕发新生。本书精选《聊斋》中具有代表性的鬼狐仙怪故事,如《鸦头》《马介甫》《瑞云》《张诚》等,将王玥波的现场评书艺术转化为精彩可读的文本,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声临其境”的评书魅力。
本书由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的古诗词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分上下编。上编是启功先生对唐代诗文的讲解。他以深厚的文史素养和平实明晰的语言,对唐代诗文的发展脉络加以梳理,深入分析初唐、盛唐、晚唐各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就李白、杜甫等代表性诗人的作品特点作出独到评析,见解深刻,启发颇多。下编收录启功先生精选的唐宋朝26人58首词作,并辅以相关史实和诗文资料进行注释与讲解。启功先生对词的选取眼光独到,注解简明精要,有助于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原词,并从中领略其治学之道。
本书收录著名文史大家黄永年先生的两种译注作品。《颜氏家训》为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内容切实,语言流畅,风格朴实,对后世的影响颇大。作者选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注解、翻译。韩愈为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其诗风险怪奇崛,开中唐险怪一派;又好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诗的创作。古文方面,韩愈是唐代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精选韩愈诗文,以题解、注释、全译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文史爱好者阅读。
历史
本书利用已刊布的北朝至隋代墓志、造像记及碑刻等资料,校证《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隋书》等正史文献的文字讹脱和史实错误。全书体例仿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分卷列引正史文献,并作细致考辨。考证内容涵盖人名、地名、官爵、谥号、生卒年等信息,兼及史源辨证。此书对北朝历史研究及“二十四史”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屋”为著名学者马叙伦先生别号,“馀渖”意为残留的墨汁,借指正式著作之外的札记、杂谈。《石屋余渖》《石屋续渖》是马叙伦两种笔记的合集,以轻松洗练的文笔,记录了作者的交游往事、读书所得、游览见闻、时局思考,内容涉及人物掌故、政治秘闻、诗词书法、梨园趣谈等方方面面,堪称民国笔记的殿军之作。本次整理出版,以建文书店版为底本,精心校正,并梳理多种报纸连载版本,补充未见于成书的“遗珠”2万余字,以飨读者。
9
《众生》是“陈正宏讲《史记》系列”第三部,按今本《史记》七十列传的序次,分“先秦的隐士、贤达与刺客”“秦汉的功臣、名流与叛徒”“星空下,换几个角度看众生”三卷,对先秦至西汉前期上演种种历史活剧的各色人等进行充满历史智慧的观照与剖析,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史记》“通古今之变”的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李陵事件前后,司马迁文献整理与历史编纂两阶段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与推考。
作者同时采用全球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同时运用大量中外私人日记、回忆录及地方档案,细致揭示了镇江普通民众在这一历史巨变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与全球变化的磨合过程,及其坚韧的生存智慧。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本书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眼,掀起元代社会生活的一角,带领读者触摸历史,走近元代,感受其鲜明而独特的时代风采。本书内容涉猎广博,文字流畅严谨,文献史料、文物资料兼备,并且相互佐证,能够很好地丰富读者对于元代社会的整体认识。
本书以司马迁及其不朽名作《史记》为抓手,探索秦汉政治的复杂生态,剖析秦汉经济的运行轨迹,铺陈秦汉民间生活的多彩画卷。同时,作者精心选取了一系列既富有趣味又蕴含现实意义的问题,如鸿门宴的疑问、《史记》中的“富贵”哲学,以及司马迁的“躺平”艺术等,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研究手法,以点带面,引领读者全面领略秦汉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书名家连丽如,以独特视角对历史事件和各色人物进行演绎评说,使连派《三国》成为当代评书继承“讲史”传统的扛鼎之作,全景再现古典小说才子书的动人风采。 《评书三国演义(八)火烧连营》共三十回,从蓝田会文姬起,到火攻破曹丕止,包括定军山、杨修之死、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白衣渡江、走麦城、七步成诗、黄忠归天、书生拜将、夷陵之战、白帝托孤、安居平五路等经典回目。
本书通过对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等明清汉文西学地理文献的精细研究,展示出明清以来西方地理学和动植物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知识人为会通中西所做的努力。本书特别留意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将这些议题放入中国与世界的坐标之中,尝试梳理出在西学东渐宏大而壮阔的历史画面之中,围绕明清地理文献所展开的中西文化之激烈碰撞和交融的复杂面向。
乡村经济作为中国数千年发展之底色,是关系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清末民国时期,对中国乡村经济的传统机制有何延续和变化,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如何解决,存在很多论争。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梳理和分析,既有对清末民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学者对中国乡村经济的综合认识,也包括对其中某一方面的专门讨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为深入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与轨迹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收录了中、日、韩三国学者从历史、文化、语言等不同角度就朝鲜通信使相关问题展开的最新研究,这些文章通过跨国、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呈现了东亚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朝鲜通信使活动的多种面向,进而让我们对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向东亚地区辐射影响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敦煌石窟中保存的丰富的历代壁画,是解读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珍贵图像资料。本书运用“以图证史”的方法,深入挖掘敦煌壁画中与丝路交流有关的图像,阐释其背后的文化属性、历史认知、丝路面相。通过对商人遇盗图、绢帛图、胡旋舞图、朝鲜半岛人物形象、罽宾人形象、外道女性形象、张骞出使西域图、僧人传法旅行图、雉堞形顶老人入墓图、行脚僧人物形象、联珠纹样等图像的专题研究,揭示每一类图像所包含的丝路历史色彩与文化元素,复原出一系列真实鲜活的丝路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场景,堪称一部图像版的丝路历史。 本书是阐释敦煌作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丝路咽喉所在”“世界四大文明交汇地”的重要学术成果,揭示了敦煌石窟在记录丝路交通贸易、物质交流、文化传播及艺术互动等方面的深远意义,为理解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支撑。
《北齐书》《周书》《旧唐书》是“二十四史”中的三史,分别记载北齐、北周和唐代的历史,是了解和认识三朝历史的一手资料。文史大家黄永年先生精选其中的精彩篇章予以注解、翻译,注释精审,翻译准确,详略有法。所选本纪、列传,既有代表性,又具可读性,从中可以感受历史人物的性情和命运,更可以领会各个朝代的成败与兴衰。
黄永年先生以研究唐史著名,不仅撰写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专著,把唐史研究推向更高水平,而且致力于普及唐代历史文化知识,撰写了不少雅俗共赏的通俗读物。本书收入作者四种讲唐代历史与文化的读物,包括《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与〈新唐书〉》《唐代的长安》《敦煌千佛洞》,从政治、文献、城市、艺术等不同侧面呈现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是一般读者了解唐朝的入门读物。
本书主体内容是王维德对托名刘伯温所撰《黄金策》一书所进行的注释,包含了天时、年时、征战、婚姻、产育、病症、医药、种作、求名、仕宦、家宅、坟墓、出行等三十二个紧密贴合百姓生产、生活主题的事类,其在注释中对卜筮原理及解卦思路进行了详细疏解,使得读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迅速定位到相应的主题中。较特别的一点是,他还根据日常的卜筮实践总结出十八个常见的问题,并一一进行解答,且以一百多个自身卜筮实例来作为案例支撑,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卜筮正宗》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推崇,流传广泛。本次点校精选版本,以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为底本,以乾隆元年金阊绿荫堂刻本(湖南图书馆藏)为通校本,以光绪十五年重刻康熙四十八年本为参校本。
版本方面,《周易姚氏学》以道光二十五年《一经庐丛书》木活字本为底本,以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木刻本、清光绪十四年江阴南菁书院木刻本等为校本。《周易通论月令》以《一经庐丛书》本为底本,以《聚学轩丛书》本为校本。《一经庐文钞》以《一经庐丛书》本为底本,以曹元弼《周易学》为参考本。各版本有关重要序跋和整理者编订的《姚配中年谱》附在书末。
《神农本草经》原书约于宋代亡佚,但其主体内容保留在历代官私修本草书中,古今学者多有辑复,其中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在辑佚、校勘方面颇为精审。孙氏辑本于《本草经》正文外,另摘附《吴普本草》与《名医别录》的相关内容,并添加按语及夹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次推出的线装本即以孙氏问经堂校刻的孙星衍、孙冯翼辑本为底本,采用电脑排印,施加新式标点,便于阅读,亦可收藏。
这是一本从内容到外观都美不胜收的《帛书道德经》。通行于世的《道德经》版本,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存在很多不同,问世之后,引发轩然大波。为了让更多读者能轻松对比三个版本的差别,一探《道德经》真容,我们请到了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呈现帛书的独特价值。
庄子既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千百年来,《庄子》一书以其深邃的思想跨越时代,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士精神世界的构建。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教学基础上整理的一份读《庄》心得,主体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庄子思想研究,主要探讨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全德境界、畸人人格、“不得已”思想等,解析了《秋水》中的天人之思、《渔父》中的“法天贵真”说及《至乐》中的髑髅寓言之意旨等,探究了《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庄子、惠子和大树等形象;下篇为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主要从文学的角度,讨论了曹植、竹林名士、陶渊明、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等文士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本书从格局塑造、品格锤炼、破局思维、用人智慧、成事谋略、交友之道、家风传承等七个维度,系统解读曾国藩正面突破的顶级思维体系,真实再现曾国藩在官场、战场、修身等大量细节,让顶级思维可感可知。翻开本书,你将明白所谓顶级思维,是在认清复杂现实后,依然选择正面突破;所谓成功,就是把长期主义的坚持,转变为破解困局的底气。
本次修订,更明显的亮点在于“孩子的视角”的加入。除了正文新增章节8万余字,家庭生活纪实照片新增近20幅外,9篇自述文章更是完整呈现了三个成年子女的心路成长历程,如以婕写“尝独立”的父亲独特教育理念对自己的影响,允和谈“慢一拍”的自己一路的蜕变,薛朴谈学习京剧对自己的熏陶等,均印证了“身教言教唯在简静”的实效。
《寻找安详(校园教材版)》即依托“寻找安详小课堂”实践成果编写而成,以“安详”为主题,以当代人的焦虑为背景,以思考践行题为抓手,与时代需求高度契合,为解决青少年和社会大众心理危机,优化教育生态,提供了创新方案。书后附有一线学校两年实践案例及学生成长记录等,方便学校以及企业、监狱、社区、乡村和培训机构等选用。
本书由西南政法大学屈永刚副教授组织全国多所高校教师合力编写,编写者皆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全书共八个章节,涉及《周易》《尚书》《三礼》《春秋》《诗经》《四书》《坛经》《道德经》八部经典。每个章节的内容包括1.概述(介绍经典的形成、作者、主要内容及流传);2.选读(选译经典部分内容);3.知识链接(经典的重要知识点、核心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4.阅读参考书籍和思考题。适用于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人士,需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或培训的机构和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学生通识课。
全书考证精审,括例贯通,并辅以数十幅图示,使三代建筑规制、揖让周旋之礼跃然纸上,兼具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
诗词和文字品评均为各位作者近几年新作,是作者们多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和成果的结晶。插画部分主要选择的是清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也有少部分是作者的线描作品。上篇《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插图主要选自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彩图);中篇《红楼梦》主要场景100个,插图主要选自《增评补图石头记》(清光绪二十六年铅印本);下篇《红楼梦》主要人物100位,插图主要选自清改琦绘《红楼梦图咏》和《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清光绪十五年石印本)。本书由翟海潮编著,十多个省市的近三十位红学、诗词爱好者和专家参与了创作。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教授写序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