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58.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280.0
南明史(精装本)
钱海岳撰
¥98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梁)沈约 撰
¥36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51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298.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杨镰主编
¥298.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元]脱脱等撰
¥54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45000.0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史料笔记丛书”中,有一套《清秘述闻三种》,其包括乾嘉时法式善的《清秘述闻》十六卷,王家相等人撰写的《清秘述闻续》十六卷,近人徐沅等《清秘述闻再续》三卷。这三种书记录了清代由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到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一百十三科会试、乡试全部主考、同考官的姓名、科第出身、籍贯,殿试三元的姓名、籍贯,各省乡试解元姓名、籍贯,各届会试、各省各届乡试的题目,以及各省学政姓名。虽非官书,但其完备程度,也同官方史籍一样翔实。不过,这却不是一部有趣的讲掌故的笔记书,因为全书只是人名籍贯、官衔和各次考试的题目。如作为闲书来看,那自然是十分枯燥的。因此我架上的一套,一直没有仔细看过。去冬因应人民大学出版社之约,写《清代八股文》一书,才把这书当作重要参考书之一,仔细看了一遍,又放在手边随时翻阅核对,才真正认识这书的编纂价值。这套书所记录的虽然只是些人名、籍贯,以及八股文、试帖诗题目,十分枯燥陈腐,但不夸张地说,却是一部清代教育、科举、人事制度的总汇,如再说得形象一点:每一个名字,不也就是活跃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大活人吗?每个名字当年都以其毕生的聪明才智,潜心“八股”,以之为敲门砖,去敲科举考试,也就是功名利禄之门,如照贾宝玉式的言论,就是所谓“禄蠹”。但反过来一想,那样漫长的历史时代,那样大的国家,那样纷纭的社会,那么多的百姓,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朝廷机构,或者说没一个好的政府机构,没有不断的新陈代谢的精明强干官吏来形成核心来管理社会,那能够想象吗?因此为当时社会、当时老百姓来着想,宁可没有贾宝玉、没有曹雪芹,却不能没有这些“禄蠹”。“禄蠹”者,宝二爷对其蔑视之称也(自然这也同曹雪芹的没有功名、潦倒终生的遭遇有关。不过,这里不多论此是非,略做说明而已);如果不予蔑视,那就应称作“两榜出身”,或“正途出身”,等等。


“清秘”二字,“秘”与“閟”通,又因《诗经 · 鲁颂 ·閟 宫》诗境,于是清代“清秘”二字,基本上成了翰林院的代称,所以专记会试、乡试考官、题目、三元的书,以《清秘述闻》名之。如果说成通俗大白话,那就是“翰林院记事”了。旧时琉璃厂有著名南纸店叫“清秘阁”,也取意于此,也许意在做老翰林的生意。辞典中“清秘”二字注,引唐人张九龄的诗:“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反过来正好为翰林院的雅称作注。实际在清人诗文中,“玉堂”“清秘”等词语,都是专指翰林院的。书前在其自序中说:
乾隆辛丑,法式善散馆授职检讨,充四库书馆提调官,凡夫史氏之掌记、秘府之典章,获流览焉。嗣后再充日讲起居注官,司衡之特命,试题之钦颁,皆尝与闻其事。又充办事翰林官,玉堂故事,前辈风流,与夫姓字里居,迁擢职使,益得朝稽夕考,儤直之暇,一一私缀诸纸尾,同馆诸先生见之,谓可备文献之征,遂分年编载,事以类从,厘为十六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