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58.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280.0
南明史(精装本)
钱海岳撰
¥98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梁)沈约 撰
¥36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51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298.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杨镰主编
¥298.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元]脱脱等撰
¥54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45000.0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激烈、爱憎分明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的笔下,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对于某些人物,他在“太史公曰”中,极尽贬抑;但对于这个人做出的事情与取得的效果,却以客观的态度,予以详细恰当的记述。
比如商鞅,比如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较为彻底而成功的变法,在当时的秦国和以后的历史中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商君列传》,是《史记》中描写变法过程最具体、最详尽的篇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
“三全本”已出的《商君书》,是全面了解商鞅变法宏观思路与微观细节的一部名著。
读《商君列传》不读《商君书》,可知商鞅变法过程,不知商鞅变法的心路历程。
读《商君书》不读《商君列传》,可知商鞅变法的思路、措施,不知商鞅变法的缘起和走向。
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问题去读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鞅其人和变法其事,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历史、对于改革更深的思考。
商鞅为什么也叫卫鞅,又叫公孙鞅?
商鞅,本是卫国的末落公子,祖先姓姬,以公孙为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入秦之前,他叫公孙鞅。
卫国后来成为了魏国的附属国,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座(也作公叔痤)那里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可没来得及给魏王推荐,就生了重病。
魏王来探病,公叔座先是力荐公孙鞅,但见魏王默不作声,便屏退左右,叮嘱魏王:不用此人,则速杀之!
魏王应允之后离开了。
公叔座随即叫来公孙鞅,告诉他刚才的事,让他赶紧跑路。
公孙鞅却淡定得很:“既然大王不能听您的举荐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意见杀掉我呢?”
果然,魏王没有动他。
后来,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广招人才,以图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便前往秦国见秦孝公,几番对谈、舌战贵族之后,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这段时间,他是以卫国落魄公子的身份活跃在秦国的,带着显著的卫国标签,于是称“卫鞅”。
最为人所熟知的“商鞅”,则是他为秦国立下大功,被赏赐於、商十五邑为封地之后,人们对他的尊称,是“商君”。
《商君列传》中,只有最后秦惠文王说“莫如商鞅反者”时,用到了“商鞅”这个名字。
司马迁对于一个人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称呼,下笔非常严谨。
为什么商鞅要四次试探秦孝公?
商鞅与秦孝公,并非一见倾心。他俩一共谈了四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