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作者: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定价:¥58.0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定价:¥280.00
南明史(精装本)
作者:钱海岳撰
定价:¥980.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作者:(梁)沈约 撰
定价:¥360.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作者: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定价:¥510.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作者:[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定价:¥298.0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作者:杨镰主编
定价:¥298.0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作者:[元]脱脱等撰
定价:¥540.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作者: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定价:¥45000.00
从结构上看,《伯夷列传》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的“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起,提出“让”和“隐”的话题。所谓让,就是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有资格继位的兄弟们互相谦让;所谓隐,就是逃隐,意思是逃避和远离政治,归隐山林。第二部分从全文引用的一篇古老的伯夷叔齐传记入手,对伯夷、叔齐两位不吃周王朝粮食的隐士,展开讨论。最后的第三部分,再回到第一部分的让和隐,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开始作解答。
在这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中,位于中间部分的伯夷叔齐故事,尤其是司马迁由此生发的感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波澜起伏的插曲,倒是《伯夷列传》一头一尾两个部分,先开后合,互相照应,回答了一个直接关系到《史记》列传一体主题的重要问题,就是:列传开卷,为什么要主推隐士?
大家知道,司马迁的时代,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已经成为西汉读书人知识系统的主干部分。认为六经记载的一般都是可信的史料,这样的观念,当时已经流行。所以《伯夷列传》一开头强调的,就是读书人即使书读得再多,总还是要从“六艺”中寻求可信的史料——这里的“六艺”,就是通常所说的儒家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司马迁从六经(准确地说,是从虽然已有缺失,但仍保留了相关记载的《诗经》和《尚书》)里找出的,是上古时代,帝王王位更替的经典传说——发生在尧、舜、禹之间的所谓禅让。顺着让贤的话题,司马迁提到了著名的隐士许由。



那么,到了《伯夷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又是如何运用首尾照应的办法,回答那个令读者迷惑的问题——列传开卷,为何要主推隐士?
他再次回到了《论语》。在《伯夷列传》的倒数第二段里,他先后三次引用了《论语》里的说法。
首先,他引《论语·卫灵公》里“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句,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引出第一个结论:做人最重要的是“各从其志”,也就是人各有志,每个人都应该独立地按照自我内心的志向做人做事。然后,他又引了《论语》的《述而》篇里的一段话,说明任何人的选择,都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那段话,就是“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如果富贵可以求得,那么即使拿着鞭子当车夫,我也愿意干;如果富贵无法求得,那还是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他引了《论语·子罕》篇里一段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通过具有高度画面感的抒情场景,让读者感知到一个通过类比而得出的道理:唯有整个世界都淹没在浑浊之中,品行干净的人,才会凸显出来。
那么,《伯夷列传》的这倒数第二段里的最后一句,“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历史上有很多学者作过不同的解释。比较下来,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的解释,最合乎逻辑。他说:“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也;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也。”据此我们把司马迁的原话“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难道不是因为一些人那样地重视富贵,才显出另一些人这样地轻视富贵吗!”而“这样地轻视富贵”的这“另一些人”,联系上面“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一句,自然就是指那些“清士”,也就是品行干净的人。
司马迁也许和所有品行干净的人一样轻视富贵,但他绝对不轻视个人的名声。在《伯夷列传》的最后一段里,同样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引出了他的无限感慨,那就是跟“道不同,不相为谋”同出于《论语·卫灵公》篇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是非常担心到死还名声不为人所知的。他引用同时代的贾谊写的《鵩鸟赋》里的话,罗列了人生的四种典型的生活方式,就是贪心的人为财丧命,功烈之士为名誉牺牲,夸耀权力的人为争权夺利而死,大众百姓无物可求只求活着,而实际想“点赞”却没有明说的,只有“烈士徇名”这一种。言下之意,是个人的名声比生命更重要。


《众生》是“陈正宏讲《史记》系列”第三部,按今本《史记》七十列传的序次,分“先秦的隐士、贤达与刺客”“秦汉的功臣、名流与叛徒”“星空下,换几个角度看众生”三卷,对先秦至西汉前期上演种种历史活剧的各色人等进行充满历史智慧的观照与剖析,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史记》“通古今之变”的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李陵事件前后,司马迁文献整理与历史编纂两阶段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与推考。

45.00元

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里记录的孔子事迹,哪些是在《论语》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和韩信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冲破阴影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这些古代的贵族为何有着如此奇幻的人生?中华民族又走过了怎样的融合之路?本书将带给你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