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命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三个世纪以来始终吸引着无数读者与研究者的目光。然而,在信息日益碎片化、视觉化的当下,如何使这部文学经典焕发新生,尤其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已成为文化传播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诗情画意品红楼》正是应此而生的创新之作。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情书”,也是一部“悟书”。一曲《好了歌》道出了人间的一切。曹雪芹以菩萨之心,棒喝天下“迷”情之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人间情爱都不过是梦幻泡影,不该过于执迷。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写情说”、“盛衰说”、“斗争说”、“性理说”等。就全书内容来看,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艺术角度、哲学角度来解读其主题。
(1)历史角度:《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八旗制度的特权孕育着自身机体的腐败、上层统治者的争斗、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在康乾盛世的繁华中开始显现出末世景象。
就贾府而言,辉煌繁荣、赫赫扬扬已近百载,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贾珍、贾赦、贾琏之流的骄奢淫逸,贾宝玉的叛逆……小说详尽地反映了末世贾府的各种弊端,主子们养尊处优,钩心斗角,房族之争,嫡庶之争,寅吃卯粮,出多入少;还有主奴矛盾,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终于毁于儿孙之手。
(2)艺术角度:从艺术角度来讲,《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大团圆”俗套而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的悲剧并不在于贾府或四大家族兴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宝、黛、钗爱情和婚姻的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所提出的一种以“情”为本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毁灭的。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者,贾宝玉也。《红楼梦》“大旨谈情”,既有“儿女之情”,又有“势利之情”,贾宝玉是“绝代情痴”,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是一部“情书”。曹雪芹建构了以“情”为本体的“意淫说”。“意淫”不同于皮肤淫滥,云雨之欢,而是“儿女真情”,有泛爱、体贴、痴情之意。
曹雪芹从“太虚幻境”出发建立了一个“四海之内皆姊妹”的理想世界——大观园。“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是人性的根本,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牡丹亭》奔放的“情潮”,强烈地震撼着青年男女的心灵。“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直连接着《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充分显示了“情”与“礼”、“法”的冲突。悲剧之所以产生,外在原因是僵化保守的“礼”和“法”的禁锢,内在原因则是贾宝玉、林黛玉对富有浓重叛逆色彩的“情”的执着追求。
脂砚斋说:“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甲戌本第8回夹批)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字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红楼梦》的悲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种悲剧不单是恶人造成的,病态的“集体无意识”使得好人也可能制造悲剧,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哲理角度:不要忘了,《红楼梦》除了“石头记”名字外,还有一个名字叫“情僧录”,寓意贾宝玉以情悟道,从这个角度来讲,《红楼梦》又是一部“悟书”。
《红楼梦》开篇讲到,书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曹雪芹后半生穷困潦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创作《红楼梦》到底是为了什么?
曹雪芹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如果说“色”和“空”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情”则是人生的漫长经历和过程。“以情悟道”,就是以情为本体去体悟、探究人生存的本真意义。
贾府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从表层看是内内外外的罪恶,是人祸;但从深层看,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的悲剧,而且是人生的悲剧,人们追求春天,追求永恒,但是春天终是短暂的。
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红楼梦》的永恒魅力所在。
内容简介
翟海潮,笔名海潮,1965年4月生于河南濮阳,工学硕士,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访问学者,后创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二十余年,出版胶黏剂和粘接技术及企业管理相关著作十余部。
2015年离开企业从事写作,出版《心想事成:如何成为成功、健康、幸福的人》《诗画品红楼》《企业百论:从创业到基业长青》《胶黏剂行业那些事:从业30年所见所闻》等著作。创建公众号“思想者札记”和“诗画品红楼”,发表思想性散文、《红楼梦》品评文章五百余篇。长篇小说《铁哥俩》,已于2023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
· 诗以凝情:不仅在风格上再现原著的韵致,更以现代语感进行再创作,语言雅俗共赏,深化情感共鸣。
· 画以显境:插画精选自清代孙温、改琦等名家经典,亦有编著者的线描创作,视觉化呈现小说情节,拓展文字之外的想象空间。
· 文以释理:品评紧扣文本,融汇百年红学积淀,远离索隐与戏说,以准确平和的语言剖析情节与人物的深层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