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外交家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可以读到。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在汉代,“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狭义的西域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的“西域三十六国”。
沿着张骞开通的西行之路放眼望去,除诸多奇人异事之外,还有一串串独特的国名或地名,背后藏着一整个等待探索的神奇世界。
今天一起来挑战一下,看看这些地名,你能念对几个——
这个名称,堪称西域地名里的“头号陷阱”。两个字拆开单看,都是常见字,但合在一起,就不念yuèshì了,而是ròuzhī。
月氏是古族名,最初活动在今甘肃武威、张掖、敦煌一带,南倚祁连山。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大月氏的西面约几千里处,是安息古国,即帕提亚帝国。
原为波斯帝国属地,其地约在今伊朗东北部。公元前四世纪,曾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后属塞琉西王国。国都番兜域(今伊郎达姆甘),后都阿蛮(今哈马丹)和斯宾(即达斯罗),为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这个古国的读音,一般大家都不会错,但它的含义,却不是死亡的婉辞。它来自安息王室阿尔沙克(Arsak)之对音。
第一个字不读一声,而是读第三声。
这个古国,在安息以北。一作阖苏、阿兰聊,皆为希腊、罗马文音译。约分布在今咸海、里海北部草原,从事游牧。东汉时属康居,后因匈奴西迁,奄蔡亦逐渐西迁,部分去欧洲,在今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之间,部分则滞留在高加索以北。
《史记·大宛列传》对于这一古国的记载,寥寥数笔,便非常令人神往: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大宛古国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王治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卡散赛),领地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当地居民从事农牧业。出葡萄、苜蓿。商业也较发达。自张骞通西域后,与汉往来逐渐频繁。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服属汉朝。
但最著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属“汗血宝马”——它不但见于史书,还是武侠小说中的神奇动物。
“汗血”,通常是说这种马出汗呈血红色;“其先天马子”,据说是大宛国有高山,上有天马,威猛神骏而不可近,当地人找来各种品种的母马引诱天马下山,这些母马后来生产的小马驹,就是汗血宝马的祖先了。
这汗血宝马,同样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
汉武帝听说大宛的贰师城里有好马,于是派使者带重礼前往交换,但大宛人不肯,还将汉使截杀,抢走了财物。汉武帝大怒,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调兵前去讨伐大宛。
为什么李广利的称号是“贰师”?因为这次出征的目的,是到贰师城去夺取好马。
以行动目的地为将军称号,还有其他例子,比如汉将赵破奴,就被封为“匈河将军”“浚稽将军”,匈河、浚稽,分别为匈奴境内水名、山名。
1901年3月,在罗布荒原作测量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探险队,驻足于高达八九米的土堆之下——这个土堆,是一尊印度犍陀罗风格的佛塔,楼兰古城就此重现于世。
这是西域南道重镇,也写作“于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据《汉书·西域传》所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五谷桑麻,多葡萄,以产玉著称。
张骞通西域后,属西域都护统辖。东汉初为莎车所并;至广德王时攻灭莎车,其势转强。班超通西域时,曾与之联合击败焉耆。
也写作“扜弥”“拘弥”。西汉神爵二年(前60)属西域都护府。其地一说在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以东,一说在克里雅以北,一说在今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