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和烹饪场景自然是画像石中不可或缺的。庖厨图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征性的,构图比较简单,表示庖厨的概念;另一种是写实性的,构图复杂,场面宏大,表现出完整的烹饪过程。在象征性的庖厨图中,烹饪内容只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在写实性的庖厨图中,整个画面都是烹饪的场景。汉画像石中的写实性的庖厨图表现出当时粮食加工及烹饪工艺的具体过程,其中酿酒、豆腐加工、馒头制作、烤肉串等图像,是今天研究汉代饮食制作工艺的珍贵图谱。
山东临沂吴庄画像石墓“庖厨”图(局部)
馒头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面食之一,汉代有没有馒头一直是饮食文化史上引起争论的问题,汉画像石的图像证明,汉代已经发明了馒头。馒头制作首先需要和面,汉画像石庖厨图中常有和面的情景,山东临沂吴庄画像石墓中有一幅庖厨图,画右方为牵牛、抬猪奉献牺牲,画面左方为炊爨场面,画面中间是两人抬着一屉馒头,馒头的形状与今日馒头的形状无异 。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烧烤,但是我们可能想不到,烧烤是“汉民族传统烹饪方式”。脍炙即烤肉,是古人最喜欢的烹饪方式之一,两汉时期,炙肉一直是贵族人家嗜食的肴品。炙炉和烤肉串的画面经常出现在汉画像石的庖厨场景中。其中,烤肉串一般被认为是汉人的烹调方法,称为“炙肉”,胡人则是将牲口整只烧烤,称为“貊炙”。
山东诸城前凉台汉墓“庖厨”图
画像石中庖厨图上的牛、羊、猪、兔、鸡、鱼、狗等动物都是常见的“牺牲”,即祭祀用的动物。祭祀时按照等级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动物:牛的等级最高,羊次之,猪最低。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君无故不杀牛,士无故不杀犬豕。”日常生活和普通宴会不会有三牲,只是以鸡、鱼、黍待客。山东诸城前凉台庖厨图的画面中有宰杀牛、羊、猪三牲的场景,可见其表现的不是简单的宴饮准备,而是为祭祀所做的准备。
烹饪是宴饮的准备,宴饮是一种礼仪活动,古人宴饮的程序和规范,从迎送宾客、入席仪态、陈设餐具到啖肉饮羹都有详尽的规定。陈放食物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陈设酒壶时,要使壶嘴朝外,鱼的摆放方法是:“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如果饮食中有葱、薤,就需要帮主宾将不能吃的根须和枯叶掐掉。
江苏徐州铜山洪楼祠堂“迎宾宴饮”图
汉代宴席没有西周时期那样繁琐,但是也有着规范的礼节。江苏徐州铜山洪楼祠堂迎宾宴饮图中,第一层为迎客,客人刚从马车上下来,侍者迎候,主宾寒暄;第二层是宴饮开始,西屋为男席,主人凭几而坐,余者席地而坐,中间放有案,案上有勺等食器,屋外尚有侍者;东屋为女席,宾主对坐,中间放有案,案上有勺等食器。饮宴间以歌传情,以舞相娱,宾主在用美食满足味觉和嗅觉的同时,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达到身心的愉悦。庖厨宴饮图是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写照或现实生活中上层人物豪华宴飨的真实再现,也有可能是对逝者在冥界安乐生活的祝愿。在古人心目中,宴饮的意义是远在吃喝以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