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在冯梦龙看来,智慧对于人的作用,就像水在大地流淌,地势下洼水就会灌满它,人事不足智慧就会填补它。因此,他搜罗先秦到明代诸多人物的智慧故事,用以启迪后人。而这些故事,都被收录在《智囊全集》中。冯梦龙在自叙中感慨,即便拥有满腹智慧,也不能保证人生顺遂,得偿所愿。比如晁错,他足智多谋,一心为国家推行改革,却因触动权贵利益,最终落得被腰斩的悲惨命运。
最早被称为“智囊”的,是战国时期的樗(chū)里子。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清人金埴在《不下带编》中也提到:“史记樗里子瘿(yǐng),而多智,时人号为智囊。囊者,指瘿而言也。”这里的“瘿”就是颈瘤,俗称大脖子,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甲状腺肿大。樗里子居住在渭南樗里,此地地处秦岭之北,当时缺碘,所以他极有可能患有大脖子病。正因他脖子上的“囊”和他的多智,才被时人称作“智囊”。
从字面意义来看,“智”代表智慧,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囊”有口袋、容器之意,这里可理解为将智慧汇聚其中,就像一个装满智慧的锦囊。合起来,“智囊”便指那些充满智慧、能出谋划策的人。
但在《智囊全集》里,“智囊”的含义更为深邃和丰富。

《智囊全集》
关于“智”,冯梦龙有自己的解释。
首先,“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懵”(《闺智部总叙》)。
“智”是对人的体察、对物的常识和对事的经验,是一种使人清醒的才能。
其次,“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兵智部总叙》)。
所谓“智”,就是统领仁、信、勇、严这些品质的品质,是这些品质的总纲。
再次,“智”还是一种面对事物的态度。冯梦龙在《智囊自叙》中说:“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在《上智部见大》引言中说:“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对于同一种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侧面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只有能看透其最有利或最不利的一面,采取相应对策而获得最大利益,才可以称为“智”。
最后,“智”也是一种洞穿本质的眼光。《智囊自叙》中说:“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楫之用,夫亦愈不智。”《明智部总叙》说:“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景,皆明者之醒心;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通过现象参透本质,通过目前预推未来,通过假象查知真相,才能达到“智”的境界。
关于“智”与人的关系,《智囊自叙》中说:“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将人和智的关系比喻成地和水的关系,水能滋养土地,就像智慧能够滋养人。但是,就像土地有低凹处以盛水一样,人必须要有一种虚心的姿态去接纳智慧。那么人如何获得智慧呢?《智囊自叙》中说:“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智慧犹如藏于土地中的水,这是人所具有的天性,要想智慧像水一样从地表喷薄而出,则需要学习。即学习是人抉发人本性中所具有的智慧的途径。这与孔子在《论语》开篇便强调的“学”是有思想渊源的。
《智囊全集》的“智囊”不仅仅是聪明的人,更是在复杂局面中,凭借敏锐洞察力、精准判断力和巧妙应变能力,化解难题、达成目标的智者。
在政治场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面对齐国的内忧外患,管仲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上,他重视商业,设置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促进了齐国经济的繁荣;在军事上,他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管仲的这些举措,展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无疑是《智囊全集》中“智囊”的典型代表。他的智慧不仅在于提出策略,更在于能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将策略巧妙落地,实现国家的强大。
再看军事领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面对周瑜的刁难,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算准大雾天气,利用曹军多疑的心理,用草船诱敌,轻易借得十万支箭。这一计策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在困境中冷静思考,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化被动为主动,是军事“智囊”的典范。他的智慧,是在复杂军事形势下,冷静分析敌我态势,运用奇思妙想,实现以弱胜强的关键。
外交场合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令人赞叹。秦王假意以十五座城换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当发现秦王并无诚意时,他凭借机智勇敢,巧妙周旋,先是以璧有瑕为由,拿回和氏璧,然后威胁秦王,若要强夺,自己将与和氏璧同归于尽,最终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蔺相如在外交谈判中,不卑不亢,随机应变,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他的外交智慧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他的智慧,是在外交博弈中,洞察对方意图,以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维护国家利益。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智囊全集》中的“智囊”,是一种在实践中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洞察人心、把握局势、随机应变的智慧。它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在关键时刻能扭转乾坤的实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