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2019上海书展】中华书局十大好书抢先看~ 书香上海 2019-07-29 11:41:33 作者:
2019上海书展

中华书局十大好书

1
《隋书》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全六册)

[唐] 魏徵 等撰

汪绍楹、阴法鲁 点校

吴玉贵、孟彦弘 修订

《隋书》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是唐朝魏徵、长孙无忌等领衔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述了隋开皇元年至义宁二年共三十八年的历史,系统保存了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朝的典章制度。

《隋书》原点校本由汪绍楹先生点校,后经阴法鲁先生覆阅改定全稿,由邓经元先生编辑整理,于一九七三年出版发行。此后又多次印刷,并有挖改。近半个世纪以来,点校本几乎取代了其他各种版本,成为最通行的版本,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信任。《隋书》修订工作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确定的修订原则和工作程序进行。

据原点校本《出版说明》,《隋书》校勘采用了传世的九种版本,并参校《通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通志》等书的有关部分。版本校勘“主要是用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互校,并参校其他刻本,择善而从。版本校勘,一般不出校记”。采取的是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校勘方式。希望通过科学、严谨的整理,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可靠、便于利用的修订本。

2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 著

本书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文明的造型探源”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上述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3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皮国立 著

近代中医面临“废医”的生死存亡考验,一旦失败将万劫不复。基于传统气论与细菌学的近代中西医博弈,既是一场学理和技术的博弈,更是一场话语权和生存权的争夺。博弈的结果是西医胜出,中医在自救中得以幸存,为重生赢得一线生机。

近代中国国运衰微,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危机,中医同样如此。而今,抗生素的弊端日益明显,中医的技术价值也在发扬,如青蒿素的发现,这一切都说明这场关乎中西文化冲突的博弈至今没有停止。本书立足于以中国医学视角书写中国现代史,聚焦近代中医学与细菌学的各种交锋、对话、排拒与汇通,力图重现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及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构建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理念和药物可以发挥效用的空间。重现这段历史,意在唤醒中医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变革与创新,帮助大众了解中医文化的价值,走出百年来“废医案”的阴影,也为个人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4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张国刚 著

《资治通鉴》蕴含着古人治国理政的得失和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然而这部典籍卷帙浩繁,普通读者很难通读,即使能够通读,也很难把握其中的精髓。

《资治通鉴启示录》这部书立足当代视角,以通俗流畅的文笔,对《资治通鉴》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从而在读者与《通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阅读此书,能够使我们领略到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进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以及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

全书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八个部分,每部分下又包含若干节。此外,作者还从文中提炼了有关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的启发性语句,并以灰色底框的形式重点标出,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的现代价值。

5


《读〈诗经〉》

张炜 著

经典常读常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和特点,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认识和感悟。《读<诗经>》就是这样一部读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大众读物,是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读解古典文学专著系列第四种。

《读<诗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五讲五十五题,标题指引读者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与简的繁华”,品咂“隐晦之美”“简约之美”,触摸“孔子的诗心”,领略“成康盛世的激情”……下篇,回到具体的诗文,精选了八十四篇:简注,方便读者理解诗的基本意;解读,引领读者游走于《诗经》的深处与细部。

6


《生死秦始皇》

辛德勇 著

辛德勇教授2019年最新研究成果《生死秦始皇》,是一部探究大秦帝国兴亡史的力作。秦始皇巡游南方时病死沙丘,秘不发丧。胡亥得赵高、李斯之助,矫诏即位,却登基不过三年便身死国亡。这段载于《史记》、流传千年的史实,近来竟因西汉竹书《赵正书》的出土而备受质疑。

辛德勇教授从解析《赵正书》的形制入手,通过对读《史记》与《赵正书》,一方面论证了《史记》等传世文献的信实性,另一方面则揭示了《赵正书》作为小说的性质,进而重新定义了汉代及其以前的“小说家”。与此同时,本书展现了以“焚书坑儒”而留下千古骂名的秦始皇,其重视儒生与儒学的一个侧面,梳理了这天下第一位皇帝的姓、氏与名,破解了某种程度上决定秦朝命运的宦官赵高的身份之谜……在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常人习焉不察的“小问题”之后,秦王朝波澜壮阔又众说纷纭的兴亡大历史随之露出了真容。

7


《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

樊树志 著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重写晚明史”系列之一。

几十年间,大明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沦为历史的烟尘。是内忧,是外患,还是君臣失和、用人不慎?历史的教训,留于历史再评论。以史为鉴,读者见仁见智。

本书分三章:第一章《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第二章《无可奈何花落去:明朝的覆亡》,第三章《改朝换代,谁主沉浮》。作者站在全球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由朝廷间的日常细节建构晚明大历史。

8


《二条十年(1955-1964)》

赵珩 著

本书是赵珩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首次集中笔墨,追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于东四二条时期的生活,以记叙人物为主,兼及社会见闻与北京风物,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自有一种社会风俗史的价值。

全书约二十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溥佐、奚啸伯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

9


《濠上漫与——陈尚君读书随笔》

陈尚君 著

本书汇集陈尚君教授近年来学术散文56篇,融通文史,出入中外,行文自如而有温度,题材多样:一为正统文史考证研究之余生发的感想,以充满情感的目光,发现隐藏在古籍中值得关怀的许多人与事,或做考订,或发议论,发微抉隐,多有新见;二为学界掌故,既有与前辈如朱东润、程千帆、傅璇琮诸先生的交往,又有对学生的提携爱护;三为博览群书所得,唐文治、张元济、熊希龄等近代名人生平功业,皆于笔下传神,亦有对当下一些文史著作的评介。

10


《岁华一枝》

苏枕书 著

这是苏枕书客居京都满十年之际出版的新作。

十年来,她在文章里写过很多在京都的生活,以及身在异乡的认知与领悟,给予我们很多关于东瀛异域的知识。这本新作里收录的文章,既有一如既往的对日本风物、古迹和日本文化的关注,也显露了作者一路走来读书问学的痕迹和学术志趣的延伸、变化。从博物学到书籍史,从宫崎市定的中国史研究到大藏书家傅增湘的旧藏踪迹,一个一个题目读下去,往往令人不忍释卷,同时也感佩她读书的勤奋和思索的深入。这或许是一个与从前有所不同的更为丰富的苏枕书,书中她敏感而又新鲜的笔触在学问的滋养里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