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怎样用正确的方式关爱一个人?——《温疫论》作者吴又可访谈录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0-07-24 11:35:33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访谈手记
2020年1月23日10时,因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宣布封城。随后全国各个省市纷纷将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调整为特别重大的一级响应模式。
2020年2月24日下午3点20分,正在居家办公的我们在工作群收到中华书局基础图书出版中心王军主任发布的消息:紧急约稿《温疫论》做三全本。我迅速与唐文吉医生电话联系。3点46分与唐医生商定流水交稿等事宜。
当无情的瘟疫来袭时,也曾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投身于三全本《温疫论》的阐释和编辑工作,激发起作者和编辑满腔的侠肝义胆。短短三个多月,几百条微信,或清晨,或深夜,为一句话,为一个字反复推敲、斟酌……
2020年6月4日书稿付型。
6月12日出版文件传印刷厂。
6月22日审读图书蓝样。
7月6日审读送审样书。
轻轻抚摸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温疫论》,多想向这位亲历晚明大瘟疫的先贤请教: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在文字背后是否还隐含着一些我们没有读出的深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个深夜,我真的见到了这位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苍生大医。吴又可画龙点睛的话语让我犹如醍醐灌顶。非常遗憾的是,深夜正在备战中考的孩子提醒我休息的话语打断了访谈,现在只能将这份并不完整的访谈记录下来。
2020年7月6日深夜
北京新风街
责编:《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皆生于六气”。可是您在《自叙》中说瘟疫的病因,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风、寒、暑、湿等六淫邪气,而是一种“异气”,这种说法真是释千古之疑,泄乾坤之秘,您能详细谈谈这种“异气”吗?
吴又可:这种“异气”也曾叫“戾气”“疫气”“疠气”“杂气”“乖戾之气”等名称。其实隋代医家巢元方等人在《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中已经谈到过。虽然名称不同,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并具有较高的致死性是其典型特征。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称之为“杂气”。
责编:所以您在书中写了“杂气论”这样一则。
吴又可:是的。临床中我发现天地间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其来无时,其著无方”的“杂气”。它导致的疫病多种多样,像民间说的大头瘟、虾蟆瘟、瓜瓤瘟、探头瘟、疙瘩瘟等等;它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反应,如出现头面浮肿、咽喉肿痛、声哑、疟痢、痘疮、斑疹、目赤肿痛、呕血暴下等症状;它导致的疫病常常是“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
责编:那我们应该怎样防范这种“杂气”呢?
吴又可:临床中我发现杂气为病有些是从天而降的,人通过自然环境而感染,这叫“天受”;有的是通过接触患者而感染,这叫“传染”。而我们的口鼻在呼吸时与天地相通,所以防范杂气既要切断传染源,更要“本气充满,邪不易入”。
责编: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全两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吴又可:是的。我在书中也举例说:从前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其实,要保持正气充满,除了注意饥饱劳碌,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让情绪不要有大的起伏波动。
责编:是啊,直到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对瘟疫到底从哪里来依然不是很清楚,所以强健自己是最佳策略。如果不幸感染了瘟疫,应该怎样治疗呢?
吴又可:《黄帝内经》一直提倡“三因制宜”,也就是因地因人因时而治疗,这也是治疗瘟疫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我也非常希望“一病只有一药,药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但在临床中,我发现瘟疫与伤寒由表传里的“六经传变”路径不同,瘟疫一般潜伏于“经胃交关之所”,此处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是“半表半里”的“膜原”。瘟疫初起时,可以用达原饮。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处地域和发病时间不同,加之“疫邪有九传”,也就是有九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病人往往属于其中的一种传变,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病机,斟酌邪正虚实,随证治之。瘟疫的治则是逐邪第一,兼以扶正,治法就是分消表里。
责编:治疗是非常专业的事。
吴又可:是的。治疗瘟疫除了达原饮之外,我们还有三消饮、柴胡清燥汤、白虎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等等上百种方剂可供选择,根据不同的病机采用不同的方剂就可以治愈。有时候尊重人的求生欲也很重要。我曾遇到过一位感染瘟疫的病人,发热烦渴,就想喝冰水,可是医生和家人都觉得生病要忌寒凉,坚决不给他冰水,导致他两眼冒火,昼夜不寐。后来他悄悄爬到井边偷了一盆井水,连喝六杯后,开始熟睡,出了一身大汗,病竟然就好了。井水在这时就是一味药,起到了清热生津的作用。所以在高明的医生眼里,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治病的药。治疗瘟疫时尤其不能默守陈规,而要尊重人的本能,因势利导。
责编:所以钟南山院士说人比病毒聪明。
吴又可: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及时,瘟疫是完全可以根治的。
责编: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患瘟疫的人治愈后又复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吴又可:这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邪气复聚”,就是余邪还隐匿在膜原,因而复发,这叫“自复”;另一种是元气还没恢复时梳洗沐浴,或者多言妄动而复发,这叫“劳复”;再一种是饮食失当导致复发的叫“食复”。瘟疫复发,一般较第一次感染瘟疫时的症状要轻浅一些,只要治疗方向正确,很快就能够痊愈。
责编:病愈后您并不建议用人参等补益之品。
吴又可:疾病一般是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关于病中和病后的调养,我写了“调理法”“论食”“论饮”等则进行强调,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的胃像炉灶,胃气像火焰,食物像柴薪。所以灶大则柴可多,火也旺盛;灶小柴多,往往会把火闷灭。但医家有共识: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人参、黄芪、白术等或大补元气,或健脾益气,但也可能壅滞气机,于是我写了“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妄投补剂论”等则强调愈后不要着急进补,而要循序渐进。
责编:我们能根据您书中所列举的症状,自行使用您开列的方子吗?
吴又可:如果辨证准确,使用这些方剂是可以的,但是辨证需要多年的历练。人们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可是医家王宇泰曾记录过一个医案:万历癸卯盛夏,李家女婿和同伴南下去赶考,李家女婿病了,同伴说自己刚读过《伤寒论》,就给他开了伤寒第一方桂枝汤,结果李家女婿喝下就死了。除了自己辨证是否准确不好确定,即使你辨证准确,如果得不到病人的信任,也会发生死人的事。我在“体厥”则记录了我治疗施幼生的医案:施先生一辈子靠占卜为生,家境尚可,得病后,先请的医家认为他是阴证,开了附子理中汤。他没有服药,家人又请我去看,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认为是阳证,要赶快服大承气汤泻下。他妻子和兄长不放心又请了三位医生,都说是阴证。犹豫不决的施先生就用占卜的方法做决定,于是就喝了附子汤,喝下药就觉得不好,哀叹:“完了,用错药了!”很快就死了。唉!辨证已难,病人的配合更难。
电影《大明劫》剧照
责编:那我们普通人阅读大作《温疫论》的意义何在呢?
吴又可:古语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明白一些中医道理,可以提高健康素养,让我们防患于未然,让自己和家人少生病。即使不幸患病,在治疗和调养时也能少走弯路。学习中医实际上是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关爱自己和他人。
责编:您对《伤寒论》有不少辨正,其实您的一些观点也接续《黄帝内经》指出的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您对这些中医经典不是简单地“照着说”,而是创造性地“接着说”,这让人非常敬佩您的勇气和学养,那我们后辈如果想成为一名中医,需要怎样学习《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呢?
……
访谈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我还有许多问题没有问完,如:
“瘟疫”和“温疫”有区别吗?
“下利”和“下痢”,“病症”和“病证”又是什么关系?
您治疗瘟疫的处方,即使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同名,但用药的剂量也不同,并且您还在煎煮时特意增加了生姜和大枣,这是为什么呢?
怎样区分疟疾和瘟疫?
……
三国时期遍注群经、开创“王学”的大儒王肃曾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出生在古巴的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曾说: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温疫论》就是一本值得正在重读百遍的经典。
《温疫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唐文吉、唐文奇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4587-8
28.00元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邪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温疫论》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吸收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翻译。
题解部分凝聚着译注者多年行医的实践经验、体会和读书心得,或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或指明思考的方向。《温疫论》与《伤寒论》是中医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的代表性著作,后出的《温疫论》对《伤寒论》多有借鉴和发展,因此,译注者在题解部分对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提示。
《温疫论》涉及的众多方剂和中医术语是理解的最大障碍,因此注释除了注释疑难文字外,主要注释中医术语和方剂,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而非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地延伸,甚至掉书袋。同时,为免于读者翻检之劳,同时便于读者加深认识,一些相隔一定篇幅的中医术语和方剂不妨重出,益于读者在不同场景下深入理解这些术语和方剂。
译注者在译文方面用力颇深,努力追求信、达、雅,并试图用简练的语言揭示出原文后的思维方式和深刻内涵。
作者简介
唐文吉、唐文奇,执业中医师,传统文化传播者。在行医之余,常年坚持在网络讲述中医,曾出版:专著《思考中药》,点校《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民国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校注《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等著作。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华书局京东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温疫论(精)--中华经典...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 唐文吉,唐文奇译注
ISBN号:9787101145878
价格:
¥2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