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周重林
2020-03-14 17:52:55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云南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连片古茶园的地方,1958年,那棵南糯山古茶树被正式确认为树龄800年的古茶树,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稍后确认巴达古茶树树龄是1700年,镇沅千家寨的古茶树树龄是2700年……历经千年风雨,在粗壮的树干之外,在那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古茶树又起了哪些变化?
早上去保塘古茶园,当地的茶王树并没有吸引我长久驻足,一棵棵疤痕累累的古茶树才是我观察的重点。每一次摸着古茶树粗壮的躯干,都会忍不住去想它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
当地人说,古茶树雷劈劈不死、野火烧不死、蚁虫害不死、刀斧砍不死。顺着斧头留下的痕迹,古茶树改变了自己向上生长的路线,一扭头横向而去,之后再分枝向阳而去。
我们在路上遇到的一棵古茶树,靠近道路这一面挺拔高耸,苔藓披身,好一番生机勃勃的态势。可是张敏提醒我,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于是我走到坡的另一面。天呐,这一面已经完全被白蚁掏空,岌岌可危!枝繁叶茂的那一面,是它仅存的面子。
古茶树被白蚁掏空的一面
狡猾的白蚁,选择人不易觉察的一面掏空,等人想要干预的时候,为时已晚。
“只要不伤及根,树就死不掉。”昨天在三迈村,当地有经验的茶农龙华中(音)说:“但不能卡住古茶树的脖子,卡住了树就呼吸不了,当然就死了。”他说在景迈山亲眼见过古茶树的死亡。古茶树所谓的“脖子”在哪儿?就是土壤表层。来的人多了,把古茶树表层土壤踩结块了,茶树的呼吸渠道截断了,不死才怪呢!
传统观念认为,古茶树会因采摘过度死亡。然而,云南古茶园有一种神奇的管理方式,需要抹掉大量的老叶子以及花果来为芽头储备营养,双江一带把这种茶园叫作“藤条茶园”。这种采摘方式非但不会把树采死,相反,藤条茶内质丰富,芽头肥壮,有无与伦比的香气。在西双版纳,勐往的曼糯古茶园和易武的张家湾古茶园,都是这种“藤条茶园”,不过,当地人称为“柳条茶园”。
龙华中告诉我们,古茶园的生态系统很发达,为古茶树松土的不只是人,还有蚯蚓。海拔高的地方,“蚯蚓有我小手指粗呢!”他向我们晃了晃手指。我们后来去看三迈村的茶树王,要经过好几片古茶园,常看到茶树下有一堆一堆的蚯蚓粪便。
茶农龙华中与周重林在交流
农业专家高兴华介绍,20世纪80年代在勐宋地区推广的某些扦插茶苗,就属于没有主根、只有须根的茶树。老百姓觉得这样的茶树只能吸收地表的营养,制出的茶既不好吃(喝),也不好看,“怎么杀青都出不来效果,黄白黄白的,只能做点绿茶”,不太愿意种,后来便改种实生茶苗了。
高兴华还让我们留意古茶园的另一种植物,即紫茎泽兰,它也是为茶树“松土”的,这种草的生长会一定程度上松动土壤。当地茶农会在7月与11月去割草,把杂草埋入土中,使其成为滋养茶树生长的肥料。
德国的彼得·渥雷本在《树的秘密生命》一书中说,很多被砍掉的树桩之所以能活几百年,一是自身的树根有营养供给,二是其他树根也参与供给。树木通过根系构建了一个生态系统,这让它们可以一起抵抗天敌,也可以帮助树木在严酷的环境里存活下来。彼得·渥雷本观察到,有些树被“环剥”过,按道理很快就会死,但却还能活十几年,后来他才发现,原来树木可以通过根系来输送营养,有些被环剥的树木伤口还愈合了。
茶园中一些茶树虽伤痕累累仍年年发新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古茶树根部供给非常充足。与无性繁殖的茶树相比,古茶树根系很深,能够深深扎根地底,吸收地下的深层营养。古树茶口感那么丰富,就在于吸收了地下深层营养带来的巅峰体验。
保塘这片茶园里因为修路,挖出了土壤的切面。我们得以直观观察到茶树根系和土壤的构成。
从土壤切面观察茶树根系
在森林的茶园里,我们脚踩到的黑色部分是落叶草根等腐物构成的沃土层,这些表层沃土养活了许多没有主根的须根植物,但在坡度陡峭的地方沃土也极易被雨水冲走。也就是说,这个营养区看似饱满,但有时间周期。
地面往下一米左右的是沙土层,是古茶树树根喜欢抵达的酸性土壤层。沙层土质松软,极易穿越,树根稍做歇息后继续向地下生长,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吸收营养,储备能量。
从寨子里一路走上来,尽管路湿,但鞋底却没有粘上很多泥巴,就与沙土有关。这也是探访古茶园的一个经验,要是走完古茶园,鞋子上没有泥巴,就说明这片茶园是沙地。我特意在裸土埂边用手挖了一些沙土捏在手上,明显没有黏度,沙土干后呈现出黄白色。
这些没有人为干预过的野生古茶树,没有太多分枝,完全像热带雨林里其他望天古树一样,直挺挺奔着蓝天而去,毫无顾忌。今天有人要去采摘野生古茶树上的茶叶,必须搭架建索方能达成愿望。
但人类自然有办法,跟不上古树茶的高度,就拓展树的宽度。他们用刀斧来改变树的长势。这是一个需要诸多人力以及耐心的工程,要有强有力的管理系统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才可以做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树冠特别大,分枝很多。
电影《杯酒人生》里有一段话:“我总是联想到酒的一生,想到它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活着的,有生命的。我总会想到,葡萄生长的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阳光是如何撒满大地,而下雨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又是怎么照顾那些葡萄和采摘葡萄的。如果是一瓶陈酒,有多少照顾过那些葡萄的人已经死去。”
站在保塘最古老的茶树下,很容易就将这段话和茶树联系在了一起:“我常常想,在茶树成熟的那年里会发生什么,那些当初照顾茶树和采摘茶叶的人们,有多少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古茶园中那些有年头的茶树,每一棵都有编号和名字,但我们却无法找寻那些栽种、培育茶树的人了。
保塘的茶王树
古茶树送走一代代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汉族……是古茶树告诉我们这块土地上有人类密集居住的痕迹。
我们不禁想问,到底是人类滋养了古茶树,还是古茶树滋养了人类?
(本文选自《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周重林 杨春 罗安然等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0521
88.00元
本书是主创周重林继《茶叶战争》之后的又一部重量级作品。尝试从文明史角度去看古茶园,全方位解读古茶树的滋味之源。
全书关注古茶山、古茶园与古茶树,第一次成体系地介绍西双版纳古茶树,又以勐海茶区为重点,行走于一山一园、一村一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客观的角度,记录当地的茶叶价格、制作工艺的变化、饮茶方式的变化、古树茶的鉴别方法等,也以人文的情怀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村寨的变化与经济生活等细节,原汁原味还原云南古茶园。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发布时间:2019-10-11
作者: 周重林,杨春,罗安然 等著
ISBN号:9787101140521
价格:
¥8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