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我们隆重庆祝节日的时候,是否还记得“先生”一词背后的分量?
何者为师?何者为生?在提倡尊师重道的当下,台湾学者薛仁明在新书《教养不惑》中,以一篇《先生与弟子——重建师生关系》,带我们重温中华文明中的礼乐文化,重新审视师与生、教与学的本质与真谛。
昔日,颜回死后,为了是否厚葬,孔门师徒间,曾意见出入;而后,终究仍是厚葬了。
孔子知情,甚是感慨,言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是否应该厚葬,个中争论,且容我按下不表。但是,读了此则,单单看其中四字,已令生活在当代之你我,不胜唏嘘。
视予犹父。
是的,视予犹父。
大家都明白,孔颜二人,既为师徒,亦是知己。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他最爱悦的知己。正因如此,颜回视孔子如父,而孔子待颜渊犹子,原系合情合理,孰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