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 读陈鼓应《道家哲学主干说》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3-10-20 15:36:12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一
一部理想性高的作品,通常不是匆促成篇的。朱子集注“四书”,前后经历二十年。三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陈鼓应老师,当他知道我研究《淮南子》时,兴高采烈地对我宣说他的“道家哲学主干说”,大有“有志一同,盍兴乎来”的温暖呼唤。这对高中时代熟背“四书”,且在大学讲堂已经上了好几年中国哲学史课程,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三十几年后,我手捧着陈老师亲赐的《道家哲学主干说》,花了近两周的时间,逐字逐页地细读,想着他一向和悦温文的情性、宽舒自在的容态,也真的是不折不扣的“道家哲学主干”。
《道家哲学主干说》,陈鼓应著
二
从老子、庄子、黄老、《易传》、《吕览》、《淮南子》,到王弼、周敦颐、张载,陈老师逐部逐家披检其理论,细细勾勒其哲学思维中的道家成分,认为举凡历代中国哲学中的主体形上思维,几乎都扎根于道家哲学的土壤上,不是渊源于老庄,就是焕发着黄老色彩,离不开先秦道家的活源与沃土。换言之,中国哲学自战国以下一直是各家融合的状态,期间道家哲学始终是主导。从以《管子》、《黄帝四经》为代表的稷下黄老道家哲学,《易传》中较早的《彖传》、较晚的《系辞》,到号称统贯天地人的秦代黄老代表作《吕氏春秋》,汉代黄老代表作《淮南子》,东汉最富批判精神的《论衡》,至魏晋道家王弼、郭象,东晋的玄佛合流,乃至被朱熹推尊为高可牟《论》、《孟》之书的儒家文献《大学》、《中庸》,被奉为承接儒学道统真传的宋明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的哲学论述,皆莫不然。因为中国哲学中独特的自然观与宇宙论,在孔孟儒学中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那是道家的特产。陈老师力持“道家哲学主干说”,正是为了维护“道家流失的知识产权”。
《道家哲学主干说》序
从源头看,《老子》的“道论”和自然观是中国历代各家哲学的底蕴和基础,各家哲学理论几乎都是从这里推衍、开展出去的。由《老子》“道论”开展出的自然无为、对反相生相成的理论和辩证,天地人一体观,尚雌柔后等哲学,成为此后各哲学家思辩、论证的基本素材和养分。继《老子》之后,《庄子》的自然论、气化论、宇宙论亦然。陈老师说,先秦诸子多政论之作,唯《庄子》是纯哲学著作,其影响所及,辐射延伸至文学、美学、艺术。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虽直接开展出扬朱、列子、稷下黄老道家,却博大精深于《庄子》。《庄子》由《老子》的本体、自然之“道”,开展出气化宇宙的天人论述。后世的精气说,甚至宋明理学的理、气说,基本上都与《庄子》的气化论有相当的渊源。
《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值得注意的是,在陈老师的论述中,一向沉稳、低调、务实经世的黄老道家学说,其对后世哲学领域中的所传播弥漫的影响力,也是广大而绵远的。这是一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较少注意到的。
兴起于稷下学宫的黄老学术群,随着田齐富盛霸业的拓展,在战国中晚期蔚为一时显学。他们标举黄帝,转化老子的阴柔哲学为乾健的外王经世之术;他们重阴阳、宽阔包容、审时度势、崇功尚用、务实通变,通贯天地人,治身治国兼修,崇君道却坚持上下各守其分。
黄老不但因承转化老庄自然无为、开放、宽舒、柔后的思维为含融、沉稳却又务实通达、多元尊重的乾健经世风格;同时也以“气”为宇宙万物创生的基元,视人为天地精气媾合所蕴生。通天道、政道,治身、治国为一理,重上下分职的刑名管理,以道家的精神原则,积极从事身心与政道的管理。唯因其以道家沉稳、低调的精神与风格从事经世事务,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更多是附骥、潜隐于《老》、《庄》哲学的盛大威望之下,默默绵延。尤其自西汉儒学一尊以后,黄老在中国哲学史上少见波澜,几被遗忘。但在陈老师地毯式的精细检索之下,黄老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精神与治事风格,逐一明晰地被勾勒了出来。这是在一般止于文景之治的黄老研究论著所少能见到或提及的,也是我阅读本书最大的喜悦。
三
儒家孔子不言“气”,孟子两进两出稷下,受黄老道家“气”论的激荡,也承认“气”是天生的生理生命力,开展出其知言养气的“心气论”。主张用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为养分,以儒家的修德工夫去充养其“气”,便可以成“德”,甚至外发为天地间无可抵挡的巨大道德能量,所谓大仁大义的“浩然之气”。这明是受黄老道家的影响,转化了《管子》四篇的气化论。
儒家原本以“五经”为基本教典,“五经”中唯《易》较富哲学思维,尤其是《易传》。而“《易》以道阴阳”,儒家却不谈阴阳,只有楚学的老庄,与齐学的黄老谈阴阳、重阴阳、盛赞阴阳,并转而重视尚乾健的阳刚,这是黄老道家的思想特质。《易传》中较早的《彖传》,托天道以明人事,重时变,尚阴阳,主刚柔相济而尚阳刚、主乾健,明与黄老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稍晚的《系辞》亦然,其主体思想刚健笃实,“有积极开阔的现实人生态度”。其天道环周论,正是远承《老子》、近袭黄老而来,其昂然向上的气度与广纳博采的学风,陈老师说都是黄老核心精神与特质的展现。换言之,《易传》承袭老庄的天道观、自然观,却转化《庄子》大通的精神境界落实至现实人生,着意物质材用之扩充,在在焕发着由战国霸强时代走向一统的历史背景与黄老精神。
《
周易今注今译
》,陈鼓应、赵建伟注译
《易传》之外,陈老师说《大学》、《中庸》也与黄老道家关系密切。《大学》言封建宗法之政治哲学,其内圣外王之道,所谓“三纲领”、“八条目”,是移植自黄老道家的,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早有类似的“明德”、“定”、“静”工夫。《中庸》被朱子推为子思写定,是儒家著作中较富形上思维的篇什。劳思光先生以为乃汉初儒道混合之作,陈老师认为也与黄老道家之说关系密切。它以“中和”与“诚”为哲学核心,“中和”以修身,“诚”以修心;“中和”谈人言、行、事之修习,“诚”谈心之修习。又论性、道、教,“中”指自然之性与人之本性,“和”是自然之性与人本性之具现与外化。在心为“中”、为“诚”,已发为“和”、为“明”,能修至“诚”、“明”,便是“教”。大自然恒久信实的运行规律是“天道”,人的心灵修至专一和谐的境界是“人道”,修人道至“至诚”的境界,便是人道、天道融通双关。陈老师说,这是稷下道家将《老子》的玄道落实到人间的表现。
秦汉以后,《吕氏春秋》及《淮南子》的学术群相当全面地展现了黄老理论体系与气势,终于由“体”入“用”,成功地在前汉七十年的政治舞台上做了完美的展演。武帝尊儒以后,表面上黄老趋于消失,其实是以分流融合的另类样态渗入历代的内圣外王哲学中,成为传统中国普遍的治事、治政或宗教、养生哲学。这是继老庄之后,道家哲学又一次的“主干”展现。再如东汉批判哲学家王充,除正面《问孔》、《刺孟》之外,也公然承认其《论衡》五十多篇“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意”,都明确标示了其书是以“黄老道家”为主干的。
至北宋,理学家标榜儒学,被朱熹推为宋代儒学道统化系谱之首的周敦颐,却承继隋唐五代以来三教融合的开阔学风,既有庄子式的逍遥情趣与恢弘气象,也有魏晋士人洒脱的精神风格。其生活情趣及哲学、诗文充满老庄式的道家情趣与美学意境,汇通三教的开阔情怀与主体精神,其实更契合道家的老庄。且其《太极图说》与“无极”、“太极说”,本源自老庄宇宙生成论的世界观,以万物为“太极”所化生,根源来自“无极”,“是万为一,一实万分”。“太极”隐含的元气观,不同于朱子所谓“理”。其在人道思想上主静、立人极,及其学“圣”所需之“一”、“无欲”、“虚静动直”、“明”、“通”、“公”、“溥”等修为,也都是承自《老子》的工夫。
周敦颐
张载的“气化论”、“心性论”与“境界论”,基本上也是吸收老庄的气化宇宙论,从而奠定北宋的气化论基础。其“气化论”将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气化论,作了创造性的改造。他的“太一即气”、“万物一气一体说”,源自《庄子·知北游》中生死是气之聚散,“道通为一”。“有无混一之常”、“一物两体”,强调“两”,肯定“一”,则是源自《老子》的“有无相生”。
其“心性论”以人性为“气”所构成,分清虚本然的“天地之性”与气之阴阳所形成、“形而后有”的生理、心理本能,即所谓“气质之性”。人要修“气质之性”,以反“天地之性”,“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其“无心”、“虚心”、“道心”,以“心统性情”,也基本上远承自老庄,近承自道教张伯端的“先天气”(元精)与“后天气”(欲精)。
其“境界论”是由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气化论”,导入人的价值依据之“心性论”,终而透过“诚”去体察万物,体认天道,成就气象宏阔之“民胞物与”襟怀,为儒家道德的价值建立起形上的理论境界,下开黄宗羲、王夫之、戴震之“气论”。
除去儒家,再看魏晋时期的王弼,他沿承《老子》的“本源论”与“生成论”,主张以无为本、为母的“本体论”与体用观。陈老师说,王弼形上、形下一体统贯的体用论,其在“用”的层面,正是以黄老形态体现的。他既沿承又改易老子,除了在哲学上凸显“无”、略去“有”之外,当议及现实的政务之“用”时,仍然呈现黄老理论色彩。如在涉及治国的方案上,王弼一方面因承老庄的自然无为,主张顺性;另一方面又说“同趣异旨”、“同理异旨”、“各定其分,委物以能”,让君臣分职分工,这明是黄老的法制刑名管理。在注《周易》时,又主张任贤使能,将宽柔的道家之术注入申韩刑名理论中,更说“主不失位”、“二主必危”,凡此皆有浓厚的黄老“因道全法”色彩。
《周易注(附周易略例)》
,[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
四
陈老师的《道家哲学主干说》,对由先秦、秦汉至魏晋、宋明诸儒道大家的代表性大作梳理厘析,对以儒、道两家思想理论为主的中国哲学成色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与区辨,例正理足的剖析,诚为不刊之论。陈老师也终于完成三十余年来之心头大愿,吾辈有幸,经此指点,亦诚多福。
然由于本书的宗旨是在开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儒家为主干之迷思,力证“文化的儒家,哲学的道家”,复还道家哲学以主干产权。故全书除王弼外,几全举儒家文献《易传》、《大学》、《中庸》、《孟子》,与被班固归为杂家之作的《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及被诩为“新儒学”的北宋大家周敦颐、张载的思想理论为素材,解析、论证其中的道家主干思维。令人读后,明了诸多儒家哲学文献中的道家主体成色,肯认其所提出的“道家哲学主干说”。捧读之余,亦令人深觉意犹未尽。主要是全书除王弼外,暂不见对于“主干”的老、庄以下其余各道家文献哲学思想的剖析,令人意犹未尽地引起更想全面了解的欲望,尤其是东晋玄佛合流中的玄学。玄、佛虽不同道,形上气质却多类近,二者相依相融,肯定更有看头,也更为精彩可期。这是个人捧读此书之后,胃口大开,对续篇的企盼与期待。
*本文原载藏书报2023年10月16日第4版,原标题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经典”之作——读陈鼓应〈道家哲学主干说〉》。文章发表时有删节。
“陈鼓应著作集”的收官之作
系统论述道家思想居于中国哲学史“主干地位”的学术经典
点书影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道家哲学主干说》(陈鼓应著作集)
978-7-101-16181-6
60.00元
1990年,陈鼓应先生提出“道家哲学主干说”,引起学界很大关注。三十年来,陈先生围绕这一学说陆续发表了一些列文章,《道家哲学主干说》即是这些文章的结集。全书收文13篇,按照导言、方法论、概论、史论的结构编排,既有对道与物的关系、“理”范畴的理论模式、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等宏观议题的整体把握,也有对郭店简本《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王弼、周敦颐、张载等个体案例的深入分析,系统论述了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主干地位的学术创见。本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典范”意义的重要著作。
“陈鼓应著作集”部分品种
《老子今注今译》
978-7-101-146066
32.00元
阅读和研究《老子》的经典读本。
《庄子今注今译》(全二册)
978-7-101-14496-3
86.00元
行销近五十年,不容错过的《庄子》译注本。
《庄子浅说》
978-7-101-14497-0
20.00元
文辞斐然,气象万千,引领人们亲近庄子的经典读物。
《庄子人性论》
978-7-101-15133-6
25.00元
文采斐然的大家小书,精义迭出的思想力作。
《周易今注今译》(全二册)
陈鼓应、赵建伟 注译
978-7-101-14605-9
78.00元
一反旧说,论证《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学派的观点。
《道家的人文精神》
978-7-101-15134-3
26.00元
见解犀利、异彩纷呈的思想精品,陈鼓应先生体悟老庄的精粹力作。
道家哲学主干说(精)--...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陈鼓应著
ISBN号:9787101161816
价格:
¥60.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