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乙丑(1407年12月14日),姚广孝等人进呈《重修文献集成》稿本,永乐皇帝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善书人抄写全书,至次年冬,《永乐大典》正本告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类书。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为防不测之虞,嘉靖皇帝决定重录一部副本,至隆庆元年(1567)年副本抄写完成。此后,有关正本的记载很少,下落更是众说纷纭,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桩迷案。
值此《永乐大典》定稿617周年,特刊本文,一同探寻《永乐大典》正本的流传情况。
张岱曾记,“踵而上之,更有《永乐大典》一书。胡仪部青莲先生尊人,曾典禁中书库,携出三十余本,一韵中之一字,犹不尽焉。世宗盖一便殿,以藏此书,堆砌几满”,点出收藏《大典》之所是嘉靖帝新盖的一处“便殿”。“便殿”所指,应即嘉靖四十一年重建的文楼,在奉天殿之东。《大典》重录完成后,正本仍归藏文楼。
胡敬辰之父胡维新从皇宫携出三十余册《大典》一事,张岱在《诗韵确序》《陶庵梦忆·韵山》《艺文志总论》中均有记载,而以《艺文志总论》所记尤详,“且闻管库官吏多私窃携归,简其卷数,遗失必多。余于仪部胡敬辰家所见有二十余本,而四支韵中一字尚不能完”。张岱三处记载于胡敬辰家所见《大典》册数不一,《诗韵确序》《陶庵梦忆·韵山》记作“三十余本”,《艺文志总论》记作“二十余本”,且明确指出这二十余本所涉韵目为四支韵。《大典》依《洪武正韵》排纂,支韵在第二,张岱按平水韵误记作四支韵。据现存清乾隆年间四库馆《〈永乐大典〉点存目录》,二支韵所缺为卷698—719,凡22卷。张升《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一文已有考证,所缺卷698—719实为十本(册)。由此可证,张岱在胡敬辰家所见的三十(或二十)余本(册)应是永乐正本。
胡维新为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进士,曾任行人司行人,有过出入禁中之权,但未见其掌管禁中书库。乾隆年间查检《大典》副本时,二支韵仅缺十册。由此推判,嘉靖末年重录前,这部分《大典》正本应在宫中。有学者指出,胡维新于嘉靖四十五年六月即到福建任巡按,又改宁州通判,一直在外地为官,并没有机会在宫中行窃,那部分《大典》应是重录完成后才被窃出,辗转到了胡家。余姚胡氏为科第世家,多人与《大典》重录人员为同榜进士,且族人胡正蒙曾直接参与《大典》录副。胡家之所以藏有《大典》正本,除此前研究者指出胡维新曾为行人司行人、有出入禁中的机会外,恐怕还与胡氏因科举与《大典》重录官员所建立的联系有关。
皇史宬
明永陵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清实录》
89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