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有不止一种注本,其中特出者往往也会成为此书最为通行的版本。不过,有这样一部重要典籍,不仅注家众多,甚至在通行注本出现后,反而开启了学术接力式的注释进程。这便是刘知几的《史通》。
《史通》,是中国首部对历史编纂原理进行讨论的专著。《四库全书总目》将之置于史部“史评”类之首,称赞其“贯穿古今,洞悉利病,非后人之所及”,可以视作传统学术之定评;近人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更言“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中国始有史学”,则又是基于现代学术眼光之揭扬。这样一部重要的史学专书,其学术价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肯定,至明清时期相关注解、评释才渐次展开,今日通行的浦起龙《史通通释》就是其中最为完备的一种。然而《史通》的读解并非易事,近代以来诸多学者都在浦《释》基础上加以辨正增补,如陈汉章《史通补释》、杨明照《史通通释补》、彭啸咸《史通增释》、程千帆先生《史通笺记》等,形成了厚重的学术积累,但又始终没有出现一种《史通》全书的新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振珮先生撰成《史通笺注》,既是第一部完整的《史通》现代注本,更在文献与理论层面为《史通》的研究接力构筑了新的基点。在《笺注》修订再版之际,笔者希望从史学、史识、史观三个面向略作阐说,分享一些个人阅读学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