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卫生”一词来自《庄子·庚桑楚》中的“卫生之经”,原本是单纯的卫护生命之意,其现代意义完全是近代西方以及日本影响的结果。余新忠《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一文已作较为详尽的考证,此不赘言。本章所探讨的“中国古代的卫生”问题,实际上也是站在西学角度审视国史的产物。《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6月现代卫生体系是建立在对细菌、病毒和流行病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的。即便是黑死病之后的欧洲,尽管距离实证主义阶段还相差甚远,但永久性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建立也以较为丰富的对病源的直观认识作为基础。中国古代无论是政府的医疗机构、政府和宗族对基层社会的掌控、有经验的医人团队、对药物的认知水平都较为完善,但这些要素却无法“组装”在一起成为所谓“卫生体系”,这是中国人对疾病的认识所致,同时也是因为中国人有其他的渠道作为卫护健康的手段。中国古代虽然疫情不断发生,但没有像黑死病那样从根本上颠覆旧有体系的重大疾病的刺激,也是卫生体系迟迟未能建立的原因。
【荷】勃鲁盖尔《死神的胜利》,画中描绘了黑死病肆虐下的欧洲情景
(本文选自于赓哲著《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中华书局2022年出版,标题略有修改)
推荐阅读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著 者:于赓哲
内容介绍
作者介绍
编辑推荐
01
十年磨一剑,于赓哲教授医学史研究新著。
02
跳出线性进步主义史观,还原传统医学真正样貌。
03
历史学家的探索和思考,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04
精装版全新面世。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