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振珮先生的《史通笺注》,202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版,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大事。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史学理论著作,但是笔者在梳理后发现,中华书局按照古籍整理要求出版的严肃规范的《史通》整理之作,却是比较晚近的事。
二
《史通》虽然是一部史学名著,但是我必须老实承认,自己并没有系统地读过,过去当学生时只是查阅过其中部分内容。《史通笺注》这部书的发稿和付型流程,在三审阶段虽然经过我的手,我也只是抽检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因为确实诸事繁忙,有心无力。因此,我对张振珮先生这部著作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并没有评价的资格,不敢赞一辞,这要请学有专长的专家来评价。
关于刘知几这个人,我倒是有一些话想说。《史通笺注》修订版的附录一为《新唐书·刘子玄传》笺注,针对传文中称刘知几“兄弟六人俱有名”,笺注云:“知几有胞兄知柔、知章二人,叔伯兄弟含章、贲、居简三人,故称六人。”(第999页)这样我们就知道,刘知几上面有两个哥哥:知柔和知章。在《刘子玄传》的前文笺注中,张振珮先生更明确指出“知几长兄知柔,仲兄知章”。(第994页)再以《新唐书》本文为印证,传文称刘知几听闻其父为“诸兄”讲《春秋左氏》,是“诸兄”,说明他有不止一个兄长。但是我们在前言中看到张振珮先生有一处笔误,前言第3页讲到刘知几“兄知柔,弟知章,均善文词”,此处当为一个偶然之失。
说完了刘知几名字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再说“几”字的写法。现代简化字中的“几”有三个来源:1、表示几案,繁体作“几”。2、表示几乎,繁体作“幾”。3、表示多个或不确定的数目,繁体作“幾”。其中第1、2义项读音为jī,第3个义项读音为jǐ。刘知几的“几”,对应的是第2个义项。中华版《史通笺注》把原作者名写作“刘知幾”,其实在字义和读音上都没有起到明确区分和指示的效果,而因为该书整体是简体字,保留“幾”字的写法就显得怪异,严格说来是作法欠妥的。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刘知几”,反而比较妥当。我作为此书修订新版的三审,没有及早意识到这里有问题,也应该检讨自己的疏忽大意。
中华书局出版大量的繁体字图书,在做简体字图书时如果遇到特殊的人名、书名,对于是否简化,往往便成了问题,编辑犹疑不定,态度偏于保守,倾向于保留繁体字,以为这样可以多保留一些历史信息,想让读者知道这个字在历史上本来的写法。这本是好意,但好心有时未必会取得好的效果,会导致简化字使用不彻底,不明就里的读者不仅不会领情,还会怪我们的编辑故意掉书袋,显示学问。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仔细查阅了2013年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除字表外,还特别留意了作为附件的《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比如哪些字被视作可以用于姓氏人名或地名的规范字。《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国发〔2013〕23号文件的主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编辑出版行业应该遵照执行。根据该字表,“幾”就是“几”的繁体字,不是规范字。我以为,今后在简体字书中如果遇到刘知幾、魏徵、徐幹,我们大大方方地写成刘知几、魏征、徐干就行,不用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