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作者长风在尊重历史、严肃考据的基础上,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做了简要而完整的叙述。
《匈奴简史》
作者:长风
精彩段落:匈奴的缘起
所谓游牧,是相对于农耕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随着牲畜生息而季节性迁徙,具有游动性、武装性和快速移动能力。人类历史上,先出现定居农业,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畜牧业。这种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业存在了相当长时间,随着气候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生产技术的提升等诸多因素,尤其是马的驯化与成熟的骑马技术出现,使畜牧业发展出专业化的游牧成为可能。
最早的游牧人群出现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000年,随即在草原地区迅速发展,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整个欧亚草原地区都已经被游牧族群占据,典型的游牧族群代表是斯基泰人。虽然各种游牧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地理环境高度一致的欧亚草原上,游牧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斯基泰三要素——发达的武器、马具和动物纹装饰。
斯基泰人
欧亚大陆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自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带状往东延伸,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到大兴安岭,构成了地球上最宽广的欧亚草原。自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欧亚草原无疑是斯基泰人的时代,而匈奴的主体族群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于蒙古高原上,并很快吸收了斯基泰文化。
族源与语言
《猎鹰图》中的匈奴形象(局部)
实物书展示
相关图书推荐
《契丹简史》
作者:张正明
《鲜卑简史》
作者:李振锋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