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书籍推介 | 徐文跃《冠带中华:古代服饰的域外影响》
评论人:深大东亚汉籍研究
2024-07-29 16:48:45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冠带中华:古代服饰的域外影响》
徐文跃 著
ISBN:9787101166422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作者简介
徐文跃,浙江武义人。曾供职于报社、博物馆、出版社。长期关注古代织绣服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古代丝绸艺术。参与编制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30多项,发表有织绣服饰相关的论文20余篇,专著有《煌煌大明:考古、服饰、礼制》《冠带中华:古代服饰的域外影响》等。
内容简介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献、实物、图像,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并力图做到言必有据、信而有征,在目前已知可见的相关出版物中,本书应该还是不多见的。由于所述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中国,所资利用的材料自然也不囿于国内,韩国、日本、琉球、越南等域外的材料也多在征引之列,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序言
服饰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的材质以及服饰上所用的装饰也渐趋多样。久而久之,一个部族或者族群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部族、族群的服装风格,同时也在内部产生分化、形成等差。在文献的记述里,中国先秦时代的人们就已明确地意识到与周边匈奴等族群在衣着打扮上的明显差别(披发、左衽)。也就是说,最晚在先秦时代,服饰就已成为区分族群最为外在、形象的标识。这种标识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发展,并对周边的国家特别是东亚世界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产生影响。本书聚焦的正是这种影响。
东亚世界至今还在应用的旧时服饰,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中国则有所谓的汉服。和服、韩服虽然历经嬗变,但大致还可以说是传承有序、未曾中断。与此不同,汉服则是一种当下再造的概念。旧时的汉、辽、金、元时期虽然都有汉服,却并非今天的概念。汉服在现代的重现,更像是在和服、韩服映照下的一种因应。汉服在现代的初现大致在2003年左右,后来经由网络的推动,才形成今天迅猛发展的态势,并渐为人知。
明英宗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历史上曾频繁地改朝换代,而易代之际往往要改正朔、易服色,所以一代有一代衣冠之制。元代以来,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主导的王朝,冠服制度以当时占据主导的蒙古、满洲冠服为主,明朝虽然以汉人为主导,但处于元、清之间,影响有限。及至民国,帝制被推翻,冠服的改易更多是受西方的影响。可以说,近世以来中国的冠服,随着王朝的更替有着一次又一次的断裂。正因这种断裂,即便是汉服,当下也有汉制、唐制、宋制、明制等的差别。这些差别,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汉服重构中的混乱与无序。中国不同时段的服饰均曾被日、韩诸国所借鉴,如隋唐服饰对和服、明代服饰对韩服,都曾有过相当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被参照借用,而非全然照搬,和服、韩服并不就是隋唐、明代服饰。另外,韩服实际上还深受高丽服饰的影响,尽管高丽末期的服饰有着浓厚的蒙古元素。不论和服还是韩服,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时,也都有所取舍,有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似乎通常被我们所忽视。
李樴朝服像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复原)
作为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日、韩人士以及观察他们穿用和服、韩服这样的机会可能并不太多,更多是在观看日本、韩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时候。在网络上,与和服、韩服相关的影视剧总能引起争论。不过,两者引发争论的缘由又稍有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乃至内地制作的很多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经常借用和服中的元素甚至是和服本身,并宣称由于和服受到隋唐服饰的影响,径自以为所用的就是隋唐元素乃至隋唐服饰。这套说辞的逻辑是,和服就是隋唐服饰,所以可以任意借用。这一逻辑同样在近年古建筑的兴建中大行其道,“和样”被认作是唐风。和服所引发的争论更多的是在国内民众之间,焦点为和服中是否原封不动地保存了隋唐服饰。与此稍有不同,韩服引发争论的缘由则是归属问题,而且往往牵涉中、韩双方。韩服中的很多服装类别,过去都是明代中国所曾有的,明朝也确实对当时的朝鲜王朝有过实际的影响。由此,很多人就认为韩服或者说至少是韩服中的很多服装类别都是明代中国的,而非韩国的。韩国的众多历史题材影视剧,都曾因为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争论。双方之所以引发争论,某种程度上也正在于我们忽视了韩服并非明代服饰本身,一如和服并非隋唐服饰本身。
琉球国王尚灏像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研究室复原)
本书虽然分述中国隋唐、元明乃至其他时段的服饰,兼及东亚周边国家对同类服饰的接受与发展,力图展现中国与东亚诸国同类服饰间的异同,但并不试图一劳永逸地纠正我们以往存有偏差的认知。这当然是由于笔者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尽管已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理性。同时,也是因为笔者对东亚诸国服饰的认识并不系统全面。这种局限,明显表现在本书的内容上。本书共分三章,依次讨论中国及东亚诸国宫廷服饰、品官服饰、士庶服饰中的某些门类。宫廷服饰计有帝王冕服、皮弁服、常服和后妃翟衣,品官服饰分为朝祭之服、常服,士庶服饰则是深衣、笠帽、巾帽、网巾。从内容上看,关涉的服装门类只是极小部分,并非全面系统。事实上,要对中国与东亚诸国间的服饰交流作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也远非作者一人所能胜任。需要说明的是,同一门类的服装在不同的国家,称呼上或有微异,时段上或非同时,但其属性略同。
本书各节行文的次第,首先是叙事,以各自相关的某一历史事件作为开端。这些历史事件既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各自国内的重大史事,如嘉靖年间的大礼议、明朝的灭亡,日本的大佛开眼,朝鲜王朝的开国、王子之乱、中宗反正、仁祖反正、昭显世子之死,安南国王阮光平的入觐,等等;也涵盖牵涉多国的国际大事,如明朝的万历东征(韩国称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这些历史事件往往具有故事性,可以说是书中最有趣味的内容。叙事之后,则是简述某一服装门类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历史。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于文献、图像和实物来展开论述。文献、图像、实物三者互证,使得既有充足且坚实的证据支撑立论,也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进而,借由这部分内容,既可反映中国服饰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可见出周边国家服饰接受这一影响时所采取的因应措施。这种因应,尽管意愿上或曾想要全然照搬,但实际上却从未实现。
是为序。
2023年10月2日于永定河畔
目 次
冠带中华:古代服饰的域外影响
发布时间:2024-06-27
作者: 徐文跃著
ISBN号:9787101166422
价格:
¥9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