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好书评选会上,沪上高校学者、文化界人士评选出年度十佳图书。其中既有解读传统文化的“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一辑等普及读本,也有《敦煌守望四十天》等带着烟火气的“轻学术”图书。(出版方供图)
中华经典通识
“眼下,经典通识类作品越来越多,上海聚珍‘中华经典通识’丛书正是突出代表,其内核是一流思想的大众表达,让普通人都看得懂,把高端学术变得易为大众接受,把前沿的思想放进去——如果不融入一线的学术成果,作为通识作品就是不合格的。”日前,2022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好书评选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期待业内多出这样的“大家小书”。 沪上高校学者、文化界人士此次评选出年度十佳图书,其中既有面向大众解读传统文化的“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一辑、《古笔》《阳明学十讲》《土山湾画馆人物志》等普及读本,也有《敦煌守望四十天》等带着烟火气导引读者走近历史文化的“轻阅读”“轻学术”图书。 融合学术出版与大众普及,阅读变“悦读” 中华书局发源于上海,作为其分支机构,上海聚珍公司成立十年来推出一批兼具学术特色和大众普及度的精品图书,搭建让读者亲近经典的桥梁。 比如,“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一辑由陈引弛主编,张国刚、郭永秉、陈引弛、竺洪波、詹丹等撰写,“陈引驰对《庄子》研究多年,郭永秉《老子通识》融入了最新学术动向,尤其是通行本与出土文献的比勘等,令人有新鲜感。”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说。
《古笔》
“《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里的传统》结合内容的特殊性,推出彩色插图版后,读者反响热烈。一些新选题有了市场反馈后,及时根据一个成功的点形成书系、书群,有助于精品书系的品牌建设。”资深出版人徐俊谈到,上海聚珍重视选题的文化性、学术性,探索严肃学术成果的趣味转化,《中国印刷史新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古笔》《阳明学十讲》等学术原创书,满足了大众和一部分专业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需求。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出版人陈飞雪认为,选题原创力和图书编辑力,是上海聚珍的特色,强调“守正出新”,以“原创”守“正”,以“编辑力”出“新”,对业界同行颇有启发。这也有助于让“阅读”变“悦读”,比如《演而优则仕——〈世说新语〉三十六计》作者董铁柱,承袭了老师魏斐德一贯的历史写作风格“和颜悦色,道不远人”,将《世说新语》里事件繁杂、人物跳跃的短章,通过重新定位梳理,形成更贴近生活的主题。于赓哲《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则通过对海内外史料的细致爬梳,结合实际案例探索传统社会中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予人启迪。 立足上海深挖学术资源,打造可亲近的书系品牌 在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看来,中华聚珍立足上海、关注上海,持续深度挖掘沪上学术资源。比如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张伟、张晓依著《土山湾画馆人物志》和上海韬奋纪念馆编《生活书店会议记录》都基于上海本土馆藏或学术研究,体现了中华书局扎根上海的中华特色。
《敦煌守望四十天》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