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戊戌变法的浪潮席卷神州,中国似乎正迈向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革新。就在这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一位封疆大吏的著作悄然问世,却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甚至得到了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推介。
这便是张之洞的《劝学篇》——一部被誉为“维新圣经”却又充满内在张力的奇书。
《劝学篇》的诞生,与19世纪末中国复杂的社会局势密不可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中国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传统封建体制的腐朽与落后。此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然而,维新派的激进主张也引发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社会上形成了“维新”与“守旧”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局面。
《劝学篇》的成书过程并非一蹴而就。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已开始关注西学教育与洋务改革,并先后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新式学堂,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张之洞认为,维新派的改革主张存在诸多弊端,于是在同年三月撰写了《劝学篇》,并于四月进呈光绪帝。光绪帝对《劝学篇》极为赞赏,下令将其“颁行天下”,一时间,《劝学篇》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改革的指导性文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劝学篇》中最核心的思想:“中体西用”
《劝学篇》全书共二十四篇,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系统阐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既是对洋务运动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关系的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