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俗风物的单篇文章很多,著作较少,专题性的长篇大著则尤其少。略为谈谈比较简单,写点应时应景之作也容易受到读者和媒体的欢迎,但大抵是浅尝辄止,若要专门地系统地来讲民俗文化,则相当伤神费事,单是搜集材料(包括书面的、田野调查得来的)就已经不易,要做出深入的分析就更加困难。最近读到王稼句先生的大著《春灯史》(中华书局2025年4月版),专讲有关元宵节放灯的种种,皇皇二十余万言,读来不仅增加许多知识,而且兴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想到古代的诗与远方。
一般节日的活动都是在白天,在家里进行;元宵节则具有大规模的群众性,一连好几天,而且主要在夜晚进行,平时不大出门的女性特别是少女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参加,这就很不寻常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戴着头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笑语盈盈,而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则借此良宵,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他找了半天,最后终于发现她藏在一个光线暗淡的角落里!这个小镜头告诉我们,古代的青年为什么那样高度重视充满浪漫气息的元宵节。这种令人激情澎湃的夜生活不可多得啊。儿童非常喜欢凑元宵灯会的热闹,喜庆气氛大增。时至今日,小型春灯更几乎成了一种儿童玩具。从古代到近代,各地元宵灯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情况纷纭复杂,充满了浪漫祥和的气息,王稼句先生在书中旁征博引,一一道来,颇为引人入胜。他原是文章高手,眼前更显得“庾信文章老更成”,真力弥满,不可多得。全书彩印,图文并茂,读来不忍释卷。古代涉及元宵节的诗词、文章、小说、戏曲,数量非常庞大,这里值得玩味深思的地方很多。研讨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清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物理,深入形象地增加对于历史真相和思想文化的理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也将由此获得深入发展的新基地。发人深思的书就是好书啊。
98.00元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