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始终对语言抱有深深的怀疑态度,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相传留给我们的《道德经》(或直接用他的名字命名为《老子》)五千言,也是西出函关时被关尹纠缠不过不得已写下的,否则人世如此令人失望,又有什么必要留下只字片言呢?
五千言很短,却穿越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许是因为听过就听过了,但却没有弄懂其中蕴含的真意?汪涌豪教授就从这五千言中精选出值得细细咂摸、历久弥新的嘉言妙语,一一为我们解析,名曰《老子百句》,希望即使不靠它们过一生,也可以透过迷雾来看花,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从大的方面来说,上到一国的治理,下到公司、组织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能做到这一点,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总结为一点,就是治理和管理要清静,不要折腾,折腾会使人遭殃。“其间的道理与厨师煎小猫鱼是一样的。小猫鱼骨脆肉薄,稍多翻动,就有骨肉分离身首异处之虞,所以得特别小心。”
老子说“圣人”是这样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这是什么意思?“圣人”立身处世,为了占人先机,首先得置人身后,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他才有可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并被人乐意地推举为自己的首领。由于这个人的无私行为,最终竟成就并落实了他的“一己之私”。这其间的道理正如老子所认为的,天底下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无相生”的,这“前”与“后”也因此紧紧“相随”(第二章)。看过这些,身居管理之位者是不是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老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值得当代的管理者好好借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这是在强调“无用”之大用,很能为今日被功利主义冲昏了头的种种做法浇一盆冷水。汪涌豪更是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点明他所深深关切的问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从外界回到自身,我们每个个体在面对周遭环境时显得那么弱小,压力无处不在。老子早已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所以办法就是——向水学习。而“上善若水”这几个字,也常常被有些人视为座右铭悬之左右。那么什么是水的善性?汪涌豪说:“万物处上它处下,万物处夷它处险,万物处顺它处逆,万物处洁它处秽……这种善处下,能积深,施与万物而仁爱无私,应汛期而至而不错失,平静无为、因地成形的特性,正是大道的最好体现。”能体悟到这层意思并善于学习,从而无限接近道的人,就是君子。向水学习,既容易,又不那么容易。其实“大道至简”,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简单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