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19:00,中华书局与喜马拉雅联合举办了“书话对谈”活动,本期活动主题为“脑洞逆天:聊聊古代科幻与高科技”,邀请《符号里的中国》作者赵运涛、责任编辑吴艳红和我们一起聊聊古人的“脑洞”及其与现代高科技的关联,以及《符号里的中国》书里书外的故事。本场讲座由喜马拉雅阅读推广人宋晨希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阅读推广人贾雪飞主持。《北京青年报》“求新知”版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刊发,因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两次推送,此为第一篇。
宋晨希:我觉得,这本书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特点:第一,古代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影响至今?我想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的一句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哪些传统被浓缩成了符号,如何影响我们。第二,就是今天我们的主题——脑洞和想象力。不论是看影视话剧,还是看小说,总有人吐槽,说今人脑洞匮乏,缺乏想象力,而古人却能够凭借想象力创造出伟大的神话,一系列的神仙和信仰,让今人不断回望。我想先请赵老师聊一聊,为什么古人有那么大的脑洞,能够借用身边熟悉的物象,创造出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
赵运涛:一方面,古人的部分创造和对于大自然现象的思考是有关系的。比如说古人发现天上打雷,然后打闪,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会想象天上有雷神。《聊斋志异》里说有一个人救了专门负责下雨的雷公,雷公带着他上天,上天后他发现有一辆车,车里边有一桶水,正好他家乡干旱,他就拿起来舀水冲着自己家乡泼去。这是古人把自然现象进行一种脑洞上的想象。
娄叡墓壁画中的“雷公”。法器是锤子,人们认为他用锤子击鼓发出的声音就是雷。
另一方面,跟科举制度也是有关系的。唐代实行行卷制度,考卷是不糊名的,考官能够看到考生的名字。在考试之前,好多考生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一些名家,让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推荐自己。早先大家送诗篇,到后来就开始送传奇小说,叫“唐传奇”。士子赶考舟车劳顿,路上为了解闷,就坐在一起讲故事。所以古人的脑洞有时候就是闲出来的,闲着没事干,你讲个故事,我讲个故事,你讲的故事不够传奇,我给你讲一个更传奇的故事。古人的脑洞就在闲暇时间有了这样一个拓展的机会。再者,古人想象有某种能力,但又达不到,怎么办?只好借助于神话。比如我们现在想要个手机,科技就能够帮助达成。古人也想要是有个类似手机的东西就好了,但是技术达不到,怎么办?古人通过神话想象来实现。比如东晋时期有一个人,他把一种香料涂在手中,就可以和远方的人进行语音对话。这不就是我们的手机吗?我们现在的手机有存储功能,可以存储相片、视频。《高僧传》记载说,这个人在手掌上涂了一点香料之后,可以看见过去的事情。这不就相当于我们手机当中有相册、有视频吗?还有我们现在手机上有摄像头,有电筒可以照光,古人想象在手上画一个月亮、画一个太阳就可以照光,等等。古人的科技达不到我们现在的水平,但又想象要是有这个功能那该多好。宋晨希:大家看惯了西方的科幻小说,其实中国也有科幻。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里记载有个人坐飞机来到了中国。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里也提到一种飞车,甚至还凭想象画出了结构图。还有《列子·汤问篇》里,说周穆王从昆仑山驾车返回,路遇工匠偃师,偃师献上一个会唱会跳的机器人,机器人无礼地向周穆王的嫔妃抛媚眼,周穆王震怒,机器人被拆开。我在想,古人那么早就讨论到了AI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了。现在很多哲学家经常谈,人能不能和机器人产生感情,机器人会不会战胜人类?我觉得这真的是特别特别先进。

《列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我们知道西方小说家凡尔纳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从地球到月球》,其实在敦煌卷子中也有《唐明皇游月宫》这样的科幻故事:八月十五那一晚,唐玄宗在有特异能力的道士叶净能(叶法善)的陪伴下登上了月球。他们穿着什么特殊材料的衣服呢?类似今天的宇航服。我觉得中国古人的这种想象力,并不比现代人差。清代的《年大将军平西传》里头,甚至出现了升天球、地行船,地行船有点像地铁。像这种科幻小说在古代中国是非常多的,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一看,甚至我觉得现在一些玄幻剧的编剧,真的应该从这些作品里汲取“养分”。宋晨希:最近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航天员领命出征。不论神舟号还是深海探测器的命名,其实都与中国传统符号密不可分。比如说嫦娥号、玉兔号,都与嫦娥奔月的故事息息相关。现代科技已经如此发达,我们竟然还是用传统的意象、符号去命名我们的航天器。那么在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宇宙飞船故事?另外,现代人用传统符号去命名科技产品,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赵运涛:实际上月亮上最早还有蟾蜍。如果月球上再建一个基地,可以叫蟾宫。为什么?蟾宫折桂。飞行器如果叫玉兔号,大家都会喜欢;如果叫蟾蜍号,好像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实际上古人最早想象月亮上的阴影就是蟾蜍。为什么?因为生育崇拜。古人看到蟾蜍太能生了,就开始崇拜。所以从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想象月亮上有个蟾蜍。后来怎么又有个兔子?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一名而析二物”,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因为读音的误会,蟾蜍的“蜍”与兔子的“兔”谐音,所以到汉代就传成兔子,月亮上就既有蟾蜍,也有玉兔了。汉代的马王堆帛画左上角画了月亮,月亮上趴着一只大蟾蜍,蟾蜍的上面还有一只奔跑的兔子。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局部,左上部分有一只大蟾蜍和一只奔跑的兔子。
西汉时候就有完整的嫦娥奔月故事了,说嫦娥偷了射日的后羿的不死药,飞上天就奔月了。嫦娥为什么能够偷到后羿的不死药?有人说因为他们是夫妻,这并不对。西汉《淮南子》里根本就没有提他们两人是夫妻,东汉有个叫高诱的人喜欢磕CP,为了解释嫦娥能够拿到后羿的不死药,就注释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淮南子》里嫦娥奔月之后就没了下文,但唐代的《初学记》引了古本的《淮南子》,说嫦娥奔到月亮上之后,“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一句在《搜神记》中也有保留。嫦娥奔月变成蟾蜍这一个传说在唐以前非常流行。但是到唐以后,人们觉得美女变成癞蛤蟆这多不好,所以唐以后嫦娥月宫仙人的形象胜出了,我们看到的嫦娥还是一个美女的形象。唐代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吴刚登月。《酉阳杂俎》说吴刚学仙有过,被罚到月亮上砍桂树。砍完之后树的伤口就自动合上,有点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好多人都登过月。唐玄宗也登过月,据说是叶法善、罗公远等人带他去的。他听到仙女们唱曲,就偷偷记下来,回来之后写了《霓裳羽衣曲》。唐玄宗登月不是乘飞船,是登了一个类似梯子的长桥上去的。
古代有乘着飞船上天的传说。《拾遗记》里就提到尧的时期,天上出现了一个飞船,可能是一种古人对于外星文明的想象。这个飞船在天上的时候,忽大忽小忽远忽近,好像在星星、月亮之间穿梭。飞船里边还住着人,这个人经常喝露水,喷口水就可以把天地遮住。古代传说天河和大海是通着的,《博物志》里就说有一个人划着浮槎到了天河,看到好多织女在宫殿里织布,然后看到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河边饮水。这大概是古人早期对于这样一种航天器的想象。
类似于外星文明的宇宙飞船的想象,中国古书中非常多。唐代还有一本小说,说将宇宙飞船上的材料制成一个人的模型,制成之后小人可以飞来飞去,过了不多久,小人和整个船就全都飞到天上不见了。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幻想象,可能是造这个小人的时候触发了什么机关,或者是小人发了什么信号给外星文明,然后就带着这个船回去了。
中国古人可谓脑洞大开,有些想象已经经典化了,比如说嫦娥登月、牛郎织女。经典化之后,就可以把这些符号拿来给高科技命名,如嫦娥号、玉兔号。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符号很合适?因为它们从骨子里融入了传统文化,我们不用解释嫦娥、玉兔为何,便可周知。再如,祝融是上古时期的正神、大神、火神,把他派到火星去征服那颗荧惑星,再合适不过。
古人没有“导航”,夜晚迷路了怎么办?尤其是在海上。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观察星象,找北极星。如何找北极星呢?可以先找更容易看到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亮度与北极星差不多,本身也是“导航”。这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的原因。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人为啥脑洞那么大》,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22年6月20日B2版,标题为编者所拟)
《符号里的中国》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图书购读
书 号:ISBN 978-7-101-15236-4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春日好读书 | 聊一聊神奇的葫芦《符号里的中国》
总编荐书丨《符号里的中国》
赵运涛谈新作《符号里的中国》:遵从文史互证的方式写作
龙生九子:龙真的只有九个儿子吗?丨符号里的中国
赵运涛丨春节:历法与神秘“禁忌”的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