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战争史跨度三百余年(960—1279),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在当今学界,能以一人之力系统梳理两宋军事征伐、和战外交,并著就《两宋烽烟录》这样全景式巨著的,恐怕唯顾宏义教授一人而已。顾老师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在宋代历史文献整理、宋史研究、大宋史通俗写作三个领域,可能同时保持着最丰硕著述的纪录。
十至十三世纪,宋朝政权先后与辽、夏、金、元等政权对峙,交织出一段曲折繁复的和战历史。《两宋烽烟录》分四卷(册),分别详述十至十三世纪宋辽、宋夏、宋金、宋蒙(元)之间的和战实录。此段历史所涉领域广袤,仅专研两个政权间的关系史便足以耗尽学者毕生心力,故而在《两宋烽烟录》问世之前,似乎尚未有一部贯通宋代始终的战争通史。“国家间关系本质上涵盖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战争既是内政的延续,又与和平共同构成外交史的核心命题,因此一部透彻的战争史必然同时是两国政治史与外交史。顾宏义教授撰有《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中国改革通史·辽夏金元卷》《细说宋太祖》《细说萧太后》等专著及大量宋史专题论文,在此基础上描绘的宋代战争史卷,可说是以战争、外交为核心议题的两宋政治通史。
以第一卷《十世纪后期宋辽和战实录》为例。宋辽战争集中爆发于宋太宗、宋真宗两朝,这卷的叙事以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为终局。但开篇并不是宋辽初次交战、宋太宗中箭负伤的高梁河之战,而是由“楔子”先交待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紧接着第一章叙述辽太宗入汴京称帝、周世宗收复三关,第二章交待宋朝统一的先南后北策略,从而清晰勾勒宋辽领土争端的来龙去脉。战场上的胜负并不只取决于军事谋略,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内政的因素。在战争史的叙述中,作者详述陈桥兵变、斧声烛影及燕燕(萧后)当国等宋辽内政中的残酷斗争。唯其如此,内政就不只是战争史笼统的时代背景,两者其实是深度交织的同一历史进程。第一卷四百余页的篇幅,战高梁河之役直至285页才出现。此战宋军并未全线溃败,只是由于宋太宗中箭遁逃而注定败局。当时宋军“不知太宗所在”,混乱中军队出现“谋立”太祖长子赵德昭的声音,两国交战瞬间演变为宋朝内部的政治事件。这在战争史叙述中本是意外,《两宋烽烟录》却深入发掘“高梁河之败带来的恶果”,详述宋太宗两次北伐之间皇侄赵德昭、赵德芳兄弟“意外”身亡,以及赵普第二次拜相清除皇弟赵廷美的详细过程。由此形成“宋太宗传子已成必然”的局面,这正是理解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的关键政治要素。

叙述脉络与知识体系尤其完备,是《两宋烽烟录》的显著特点。杨业之死是宋辽战争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两宋烽烟录》详细还原陈家谷之败的过程,在严肃的历史脉络中描绘战神杨业在宋辽战场上的巨大影响。对于杨业败死之原因,作者从“奸臣”监军王诜、主将潘美,一直追溯到宋太宗的为人“忌大臣之持权,而颠倒在握;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并交待杨业与宋太宗的亲密关系,“潘美的女儿又嫁给了宋太宗儿子(即宋真宗)”。同时,作者特别关注战争进程中次要人物的贡献与境遇,比如为杨业“冒死申雪”的中级武臣刘吉,以及随杨业“反身冲入辽军中”力战而死的贺怀浦——贺怀浦为宋太祖贺皇后之兄,作者注意到“雍熙北伐由他首倡,结果遭受惨败,故宋代史书对他多加嘲讽……实有为天子推卸罪责之意”。今天北京古北口有杨业庙(杨无敌庙),但“杨业从未到过古北口,且战死于朔州附近,所以有人对古北口建有杨业庙甚感奇怪,认为只是出自后人依托”。其实北宋使臣就有《杨无敌庙》诗,而杨业被擒杀后,首级函献给萧太后与辽圣宗。《两宋烽烟录》据此指出,“北方草原民族向有敬奉被自己所杀死的敌方战将为‘贵神’的传统,因此被‘传首’的杨业头颅很可能即被埋在古北口一带,而后在附近修造庙宇以为祭拜之所”。这里作者随手便以文物遗迹、文献记载与民俗学的互释解开历史之谜,同时感叹英雄的悲剧命运。
今天的历史非虚构作品一般出自专业研究者与媒体写作者两个群体,两者在专业知识的把握与文字表述方面各有擅长而相互吸取经验。作为一部由专业研究者和古籍整理专家撰写的通俗历史著作,《两宋烽烟录》在史料梳理、叙事呈现和写作体量等方面都令人瞩目。虞云国教授就指出,这部著作“以宏阔的眼光、大气的胸怀、健硕的笔力、生动的叙事,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了宋与辽、夏、金、元之间的和战长卷”。
《两宋烽烟录》还精心组织多层立体、可以深度进阶的历史知识谱系。作者一方面摒弃了令通俗读者生厌的繁琐注释(脚注或尾注),仅于仿宋体的独立引文后括注出处,另一方面在保证表述晓畅的前提下随手引用史料原文(略显艰涩的古文即以括注进行解释),这为专业读者查核文献提供了方便。在每一节的末尾,《两宋烽烟录》又以“简释”补充比较枝蔓或者相当专业的历史知识点,如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就有“契丹耶律、萧二姓”“杀胡林”“高无赖”“渤海国”“李胡为皇太子”“耶律天德”“辽世宗即位之月日”“契丹北面官与南面官”“柴册礼”等九则“简释”。这些“简释”,有时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如一卷三章二节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有时能提供知识进阶的专业指引,如三卷楔子的“勃极烈”;有时则是非常细致的史料辨析,如三卷二章四节的“李纲与姚平仲劫寨之战”指出文献记载多有出入,这个问题也是宋史学界近期热议的疑案。
《两宋烽烟录》不仅首次系统梳理两宋战争全史,填补学界空白,更不时就关键学术议题展开深入辨析,实为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典范之作。如论及后周“点检作天子”一节,作者指出:“当今学者对此也多有研究,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说推测这是张永德之政敌李重进一派为陷害张永德而干的,如当代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赵匡胤的得国及其与张永德李重进的关系》等文章即持此观点;另一说认为这是由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如张其凡《赵普评传·陈桥兵变的指挥者》和台湾地区学者蒋复璁《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等即持此说。因为后一说法影响广泛,故这里先对此作一分析……”
中华书局这次新版的《两宋烽烟录》装帧设计精美,四卷封面各以不同云纹配古画人物剪影,更令人惊艳的是新版插配大量图像史料,包括古代绘画、古籍插图、文物古迹照片、战争形势图等,其中不乏珍稀或鲜见的图像。遗憾的是书中缺失图像索引,以下不妨对彩插中令个人趣味大增的图像史料稍作罗列:一卷:旧传五代李赞华所绘《射骑图》,李赞华即投奔后唐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辽祖陵(石房子);元刻本《契丹国志》之“契丹地理之图”;表现澶渊之盟订立后宋真宗到澶州北寨抚慰将士场景的宋画《景德四图·北寨宴射》;二卷:北宋人所绘、明万历刻本《宋文正范先生文集》之“西夏地形图”;三卷:辽宁省博物馆藏靖康之变后金人自开封掳掠到燕京之物北宋卤簿钟;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金杨邦基(传)绘《聘金图》;四卷: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拉施特《史集》十五世纪波斯语抄本彩插“蒙古军围攻金中都”;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藏手稿“1258年蒙古军攻占巴格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宋画《长江万里图》;仿宋本《景定建康志》“沿江大阃所部图”;台北故官博物院藏陆秀夫尺牍《群玉帖》,等等。
契丹地理之图
采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转引自《北京古地图集》,测绘出版社2010年版)
蒙古军围攻金中都
采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拉施特《史集》十五世纪波斯语抄本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25年7月16日08版)
上海书展活动预告
重看两宋兴亡三百年
《两宋烽烟录》分享会
嘉宾:
顾宏义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铮强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御史房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历史科普工作者
时间:
2025.8.14(周四)19:30—20:30
地点:
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
直播:
多平台直播,点下方预约直播间

血火淬炼地缘密码,双视角还原宋辽博弈
高梁河之战、杨六郎传奇、澶渊之盟秘辛
看宋史专家顾宏义如何拆解十世纪边疆战争背后的生存法则
顾宏义 著
元昊立国秘策、李继迁逆袭、贺兰山拉锯战
看宋史专家顾宏义如何重构十一世纪宋、西夏间的和战博弈,
解码边疆小邦以小博大的生存玄机
靖康耻撕裂半世纪铁血博弈,岳家军魂断临安城,海陵王兵败采石矶
看宋史专家顾宏义如何以双视角拆解靖康耻、绍兴和,
还原十二世纪宋金和战真相
从钓鱼城血战到崖山日暮,半个世纪血火征伐的全景实录
看宋史专家顾宏义如何解密宋蒙博弈存亡密钥,
解码十三世纪东亚终极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