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除了“青山一道同云雨”,王昌龄还有这十首好诗值得一读再读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0-02-18 15:41:40 作者:
近日,来自邻国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句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惊艳了不少人。日本京都府舞鹤市捐赠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则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于贞元二十年(804)游学中国,两年后返回日本时,携回中国典籍多种,其中就有《王昌龄集》。包括《王昌龄集》在内的众多唐代诗人别集,在日本迅速被平安诗人学习效仿。遍照金刚后来编纂的《文镜秘府论》,征引了大量王昌龄诗句。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今天看来,另具意味。

《文镜秘府论校笺》(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日]遍照金刚 撰  卢盛江 校笺

王昌龄在仕宦方面并不得意,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他曾被贬官到岭南,回来后又被贬作江宁丞,天宝七载又被贬为龙标尉,所以人们称他王江宁或王龙标。这首诗,就是他担任龙标尉期间写的。

柴侍御是一位朝廷官员,也许是王昌龄的朋友,来龙标执行公务,顺便看望他,之后从龙标出发去往武冈。所以王昌龄说:“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你走了,我很伤感啊!不过,虽有离伤,诗人转念一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一道,我们云雨与共,明月千里,我们不曾分离。王昌龄的重心在于看似分别,但从不曾分别。所以日本友人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于中国人民的情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字、文化、思想、风俗等很多方面都极为相近,真正是所谓“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誉,除了《送柴侍御》,还有很多好诗,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中国三十六诗仙图·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和体裁都十分丰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擅长的诗体形式。王昌龄的边塞诗多为七言绝句等短小诗篇,作者非常讲究构思立意,善于从军旅生活中提炼出最典型的情景,在写作方式上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营造出刚健而蕴藉的艺术境界。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营造出一种极具时空感的“明月照边疆”这一典型意境,将现实的景物、感受与历史的回顾相结合,在最平实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又贯穿着理性的思考,确实为边塞诗中的珍品,因而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盛唐边塞诗的“气象”实际上结合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边塞景物的开阔博大,一方面来自那种振奋的精神和胜利的信心。而最能够代表这种气象的,就是王昌龄。清代沈德潜对王昌龄的评价是:“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有的人写诗,话说完了意思也完了,再也没有思索的余味,王昌龄的诗却可以让你的内心一直感发,好像一块石头投在水里,那水波一圈一圈可以荡漾到很远很远。

前两句诗的内容,其实也不过是说守城的士兵在黄昏独自一个人站在很高的城楼上,秋天的海风从荒凉辽阔的旷野上一阵阵吹来。但这简单的内容结合着声音,就产生出一种很强大的感发力量。然后,作者就开始慢慢把人的感情移入了:“更吹羌笛关山月。”笛子本是胡人的乐器,所以叫“羌笛”。《关山月》,是一个以征人思妇的离别为主题的乐曲,是说征人经过万里的关山到前线去戍守,他和他的妻子在晚上看到的是同一个明月。征人思妇的感情,古今相通。“金闺”,是女子的闺房。“无那”,就是无奈。在那羌笛吹奏的《关山月》的乐曲声中,我感到难以安排的、无可奈何的是你的感情。意思是说,我对你的怀念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队里的娱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排解士兵们因生活的艰苦和孤独而产生的郁闷的情绪。当琵琶弹起来的时候,就有人起来跳舞。“换新声”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弹过很多新的曲调。但不管换了多少曲调,“总是关山离别情”——永远是我们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调子。“撩乱”是紊乱,就是说,离别的忧愁在你内心环绕,你没有办法整理出一个头绪来。李后主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那有点儿太柔弱了。“撩乱边愁”,就比较刚健。他说,是琵琶弹奏的那些听不完的离别的曲子,引起了我心中千头万绪的那些离别的感情;而就在我听着这种音乐的时候,就在我内心充满了这种撩乱的边愁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与你何干?要知道在边疆旷野的秋天,天显得特别高,月亮也显得特别亮。月亮照在长城之上,这真是情景交融的极致——表面上完全写景,实际上完全写情!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在广阔的沙漠上,狂风和尘沙使天上的日光都昏暗了,军队就在这狂风尘沙之中从军营出发赶赴战场。“红旗半卷”是写风,是军旗被狂风吹得卷起来了。“辕门”,就是军营的营门。古代军队安营时,把战车围起来作为壁垒,营门是两辆战车相对,车辕对着车辕。“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洮河”是地名。他们出发不久就得到前军战胜的捷报,说是昨天夜里在洮河之北的一战已经俘虏了一大批敌人。“吐谷浑”和“楼兰”一样,都是泛指敌对的外族。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长云”,不是一丝一片的云,而是很广远的、无边无际的云。“雪山”,写了北方的寒冷。而在“长云”和“雪山”之间,加上了一个“暗”字,就使你可以想象到边疆地带那种广远、阴惨、寒冷的样子。“孤城遥望玉门关”,对第一句来说实在是一个对比。“青海长云”是说遥远的边塞;而“玉门关”是什么地方?那是回乡所必经的道路。王之涣的《凉州词》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内是春风,是故乡;玉门关外是战争,是死亡。古人曾经说:“但愿生入玉门关。”多少人从玉门关出去之后就没有活着回来!一边是故乡和春风,一边是战争和死亡,你在这两者之中做何选择?这个对比之中有很强大的张力。

后两句是说,在边塞我经历了这么多次战争,我身上的铁甲都被磨穿了。那么我就不想回去吗?我当然想回去,我每天都在想念着玉门关内的家乡。可是作为一个将士难道能够逃避战争跑回故乡吗?“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用了汉朝傅介子的典故。西汉时楼兰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傅介子用计刺杀楼兰王,为汉朝建了大功。这里是用这个典故说唐朝的事,他说我们唐朝的将士也要像傅介子那样,如果不在边塞为国家建立功勋就永远也不回去!这也是盛唐诗之气象的一个方面。盛唐诗之所以有气象,不仅因为景物的开阔博大,也不仅因为有感发的力量,它还有一种奋发的、高扬的精神。哪怕是在离别的悲哀之中,它也保持着这种精神。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整首诗虚实结合,表现了一腔惆怅别情。前两句写在橘柚飘香的清秋,诗人置身江畔的高楼设宴为友人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离岸登舟。这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描摹诗人的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友人夜泊潇湘,彼时风住雨收,皎皎一轮孤月,凄清如此,友人怕是辗转难眠。即便暂时入梦,清绝的猿啼也会一声声搅人梦境。所谓“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是也。
 
[明]《文嘉补文徵明楷书前后赤壁赋卷》(局部),南京博物院藏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原为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梁元帝萧绎《采莲曲》有“莲花乱脸色,荷叶染衣香”之句,王昌龄诗由此脱胎而来,但却有胜出不止一筹的出蓝之美。诗人别出心裁地把夏日荷花与采莲少女交融在一起,荷叶罗裙,芙蓉笑靥,人花莫辨,写景即是写人,写景即是写情,这两个新鲜的富于绘画美的比喻,使人与景水乳交融。如果说,前面两句还只是静态的色彩鲜明的水彩画,那么,后两句动态的刻画,就更加强了诗的魅力。全诗以巧比妙喻为构思的核心,将自然美与人物美融合,将静态描绘与动态展现交织,展示了采莲的劳动场景,塑造了流散着莲荷芬芳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青春向上的朝气。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古时后宫女子,有的人从十六七岁被选入宫到六七十岁老死宫中,都没见过皇帝一面;有的人得宠一时不久便被冷落。这些女子的命运是令人同情的。写这些宫中女子被冷落的哀怨,就是“宫怨”。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才德姿容兼备,开始很受宠爱,但后来成帝宠爱赵飞燕姐妹,就冷落了她。传说她曾写过一首《怨歌行》,又叫《团扇诗》,以团扇见弃喻遭受冷落。王昌龄这首诗,写的就是班婕妤在长信宫寂寞孤独的生活。

七绝只有四句,在这么短的诗里,还要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就必须注意感发的形成,也就是内在感情和外在形象是怎样结合起来的。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兴”。王昌龄的这首诗是“比”,是他内心之中先有了一种怨情,然后假借着团扇、寒鸦、日影这些形象,把怨情表现出来。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

胡远《秋江访友纨扇》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陈独秀《本事诗十首》(其四)有句云:“丹顿裴伦(即但丁、拜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说过:“天才的命运注定是悲剧。”这,也可以说是天才诗人王昌龄一生命运的写照。三十年仕途,二十年迁谪,盛年时又在穷乡僻壤虚掷黄金般的岁月!但是,他毕竟曾是“盛唐之音”的歌手,写出过高唱入云的边塞诗的他,与李白为莫逆之交的他,其性格的基调是刚烈而豪放的,这首诗里,他抒写的是夏夜沅水之滨野宴的情景。这既是他倾心自然苦中作乐的心理调适,也是他豪迈性格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对迫害者的抗议和对苦难命运的抗争。

王昌龄后来回乡途中路经亳州(今安徽亳州),被暴戾枉法的军阀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唐朝,虽没有文字狱,但以诗人言,陈子昂和王昌龄的结局却最为悲惨,令人千载之下仍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至德二载(757),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包围张巡、许远所守的睢阳(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闾丘晓引兵往救,闾逗留不进,镐至而睢阳已陷,张巡、许远均壮烈殉国。军令如山,张镐将闾正法。闾曰:“有亲,乞贷余命。”张云:“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遂杖杀之。张镐此举,可谓大快人心。
 
*本文综合自凤凰网文化对康震先生的专访、《康震讲诗词经典》、叶嘉莹《唐诗应该这样读》、李元洛《唐诗分类品赏》等。


《唐诗应该这样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叶嘉莹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6784

30.00元

本书以“唐诗的源流”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知人论诗,以诗解人”,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唐诗分类品赏》

李元洛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5701  

48.00元

古典诗词鉴赏名家李元洛先生以今人视角依不同题材精选唐诗三百余首,分为自然、社会、人生与艺术四大篇。每篇分设七个小目,囊括时空、山水、田园、天时、植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棋艺等主题,于天地之间刻画人间百态,展现了唐诗精华乃至唐人生活百科。所选诗作联系历史背景、诗人境遇及当下热点精心品赏,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适当联系“五四”以来新诗和旧体诗,可赏诗歌近千首。

《康震讲诗词经典》

康震 著

16开  平装

9787101128673

39.00元

本书为康震教授长期浸淫古典诗词的心得之作,全书共收录自先秦至清代的古代诗、词作品一百余首。每一首作品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行迹;“导读”部分主要介绍诗的出处、诗题含义、诗歌大旨和诗词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注释部分主要对诗词中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必要的注疏和解释,个别难解的诗句则对整句进行串讲;“延伸阅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诗题相关的文化史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二是简要介绍古今学者对本诗词的点评,三是古代文人学者与诗词作者的唱和酬答及怀念之作。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