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赵珩:我的邻居李培基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19-09-09 13:45:03 作者:赵珩
电影《1942》中,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一心救灾引人动容,而历史上的李培基在饥荒中的举措却颇多争议。

近期出版的《二条十年》中,赵珩回忆了他与李培基做邻居的一段往事。1950年,李培基将东四二条七号院分隔出售,赵珩一家购得西跨院,两家遂为邻居。

北京东四二条胡同七号院平面图

我初见李培基的时候年纪尚小,而他已是年近古稀,但是我对他的印象深刻。李培基的个子不高,人很精神,虽已年近七十,但身体依然很结实。他有一口浓重的河北口音,小眼睛,剃着一个寸头,头发已经花白,下颌没蓄胡须,倒是在口鼻间蓄着厚厚的花白胡子,一副典型的旧时军人的派头。真实生活中的李培基,与冯小刚所导演的《1942》电影里,李雪健饰演的李培基并不一样。记得我家刚搬进西跨院时,他们老两口还专程过来看望过几次,夸赞我们家的陈设布置比他们住着的时候要好很多。我们两家在日后的相处中,关系也一直是不错的。

李培基

李培基是河北献县人,行伍出身。他早年从军,先后在东北讲武堂和陆军测绘学堂毕业,与商震是莫逆之交,也一直追随着商震——虽然李培基比商震大个二三岁,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清末,两人都还年轻,曾筹谋在辽阳起义,后被我曾伯祖赵尔巽镇压了下去,两人无功而返,逃至关内,一起加入了晋绥军。后随军旅在关外、河北、绥远、山西等地驻防。李培基后来也担任过一些政府公职,如绥远省政府主席、河南省民政厅厅长等。商震则长期在军旅之中,抗战时期任国民党第六战区集团军司令长官。这期间,他们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

商震

商震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在抗战胜利之后,任驻日本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期间,在一系列战后会议上,呼吁在日本废黜天皇,追索裕仁天皇的战争罪行。1949年以后,商震本人却一直旅居日本。上世纪70年代回国访问,受到过朱德、叶剑英的接见。而李培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便是在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期间,亲历1942年河南旱灾和大饥荒的全部过程。1949年后,李培基任职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委员,仍有一些政治地位。

电影《1942》剧照

李培基老两口住在中院,他与夫人住在中院北房的正房里。正房是三开间,包括两侧的东西耳房,加起来算是五开间了。另还有中院里的东西厢房各三间。当时,他的夫人还健在,身体和精神都很好,不过并非他的元配夫人。

李夫人的年纪比李培基小不少,那时李培基已经七十,李夫人才五十来岁,也是河北人,同样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李夫人个子不高,是个“放大脚”(缠足之后又放足),与正常人的脚比起来,仍然显得小些,她当时穿的皮鞋都要到专门地方定做。据说她年轻时很是厉害,一直随同李培基在军旅戎马征战,对骑马打枪的事样样精通。有如此经历,说话也是粗声大气。不过也因此,李培基似乎很是怕她,典型的老夫少妻式的惧内。但是就在我家搬进此地两三年后——据说这老太太有一次吃狗肉后,突发脑血栓,中风在床,不久就去世了。

李培基共有三子四女,其中长子和次子——似乎并不是李夫人所出——且都于1949年去了台湾。只有三儿子李留琛留在了他的身边,自从毕业后几十年都在东城区隆福医院外科,后来是主任医师,是非常不错的“一把刀”。四个女儿当中,大女儿和二女儿一直没见过,不知是否也去了台湾。三女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参加了解放军,因为是军人,常年在外,似乎是在内蒙,一年里回京看望老人一两次,也不常在李培基身边。四女儿则一直在山西银行系统工作,也是很少回北京来。

中院的正房被李培基隔成了“两明一暗”,明间是客厅,暗间是书房。那时候常有政协的人来来往往地找他谈事,或是故旧拜访。西厢房的三间屋子,则住着李培基的三儿子李留琛夫妇。而东厢房的三间屋子,曾是1958年李培基嫁四女儿时的婚房。李培基的四女儿虽然常年在山西工作,结婚却是在北京。当时,我随家人一起,也参加了他四女儿的婚礼。我记得婚礼时,院子里搭了席棚,摆着流水席,十分热闹。酒席间,临时餐具不够了,还向我家借了不少餐具。而参加婚礼的,像我们这些孩子们,都贪婪地吃着铁桶冰激凌。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婚礼场面够大,在50年代也算得是很排场了。

后来,一直在部队的三女儿生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交给李培基老两口在北京抚养,就安顿在东厢房的三间房子里,另请了保姆照看着。这两个女孩的年龄都比我小,又是女孩子,所以后来在院里,我们并不大在一起玩耍。

李培基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是身体很好,这与他行伍出身不无关系。当时,他家虽有两个保姆,但是各司其职,一个负责做饭,另一个负责看孩子,两人分工明确,互不牵扯。因此,即便在李夫人中风卧床之前,家中的大部分重家务活儿,也都由李培基自己亲力亲为。我记得那时候一袋白面是四十斤,李培基一人肩扛着两袋白面,从东四北大街三条口的粮店,一路扛回家中,面不改色心不跳。另外,每日里李培基都要在他居住的中院里侍弄花草。

中院的花草繁多,而中院内却无开放式的水龙头,大伙儿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在四合院后部——我家西跨院的院内,即在我父母卧房的窗外,所以李培基每次都要一手各拎着一个大白洋铁皮桶去提水。白洋铁皮桶很大,每个的直径都在一尺二三左右,高约一尺。每装满一桶水,需要一分多钟。

在水满桶之前,李培基通常在一边站着看,一边抽着烟。而以我为首的孩子们,便常在这时伺机给他捣蛋。趁着第一桶水还未接满之时,我们蹑手蹑脚过去,将他身后的另一只空桶偷偷拎走,藏在我家西跨院的院门外某处。待第一桶水装满之后,李培基转身发现不见了另一个水桶,便四下寻找。待水桶找着以后,他便一路骂骂咧咧地走回院里。而趁着他四处找桶的空隙,我们几个孩子又将他已经装满水的铁桶,偷偷拎走,继续藏于某处。时常因装满水的铁桶太沉,需要两个大孩子一起,方能拎走。有时,我们为了方便,干脆将桶中刚接好的水倒掉。而李培基回来后,发现又不见了一个水桶,非常生气。

于是有一次,他终于被我们惹恼,显现出他旧军人出身的坏习气,当下便站在院内,两手叉腰,用他浓重的家乡口音,爆着粗口,开始破口大骂起来。从此以后,我们院里的孩子再不敢跟他开这类的玩笑了。

李培基虽有旧军人习气,但平日里也喜爱书法,常在家中书房练字,且写得不错。由于我也常去他家玩耍,所以对李培基的书房印象很深,那是一间标准的中国式书房。他的正房明间的客厅内,靠西头是一组沙发和茶几,暗间书房内有红木质地的书架,书架上多是些线装书。李培基通常不在书房会客,因此整个书房只有书桌、书柜和他自己坐的一把太师椅。李培基的书桌是一张标准的中国式画案,一块大而厚实的木板,架在两个有抽屉的柜墩上,他常在画案上写写画画。书桌的后面也是书架。书桌的前面对着一组隔扇,将书房与客厅隔开来。李培基的字写得不错,雄浑有力,颇有些颜体的味道。虽然出身行伍,但是彼时像他这样的旧军人也是粗通文墨的。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李培基也受到了运动的冲击,被抄了家,后于1969 年去世,时年八十三岁。

*本文选自《二条十年》(1955—1964),原标题为《四合院里的邻居们》

《二条十年》(1955—1964)

赵珩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9679

56.00元

本书是赵珩先生的新作。作者追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东四二条的十年生活,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留影和画图,虽然写的是一地一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发生的历史变迁。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溥佐、奚啸伯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字具有特别的表现力,描摹场景、刻画人物、记叙事件都有独到的功力,令人读之不忍释卷。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