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榦(gàn)(1152—1221),字季直,一字直卿,号勉斋,福建闽县人。黄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六月,为朝散郎、监察御史黄瑀的第四子。黄榦于淳熙三年(1176)春,始见朱熹于武夷五夫,正式成为朱熹弟子。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命季子朱在从学于黄榦。黄榦长期从学于朱熹,并为朱熹的女婿。在朱熹去世后,黄榦为其作行状,内容多为《宋史·朱熹传》所采纳。黄榦因此也被后人视为朱熹的道统之嫡传,与陈淳齐名。宋儒真德秀称他们为“朱门颜、曾”,给予高度的评价。黄榦一生致力于传播和推广朱子学,极力维护朱熹的道统地位,故其传记也被收入《宋史·道学传》当中。
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三月,黄榦为朱熹的心丧结束。次年冬,出任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酒库,开启了将近二十年的仕途生涯。黄榦从仕期间,既担任过管理石门酒库这样的小官吏,也担任过防守江西新淦、安徽安庆等地边防的重任。黄榦为政,以积极推行社仓和筑城防御著称,以民为本,不畏强御,表现出极强的治理才干。不过,他也因多次得罪权贵,导致仕途动荡,家贫如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七月,黄榦去职归家,开始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编》;次年,开始编订《论语通释》;又次年,《仪礼经传通解续编·丧礼》《孝经本旨》书成。嘉定十四年(1221)三月,黄榦在福州家中去世。
黄榦长期为官,这影响了其在学术上的投入,使得黄榦的文献内容多集中在政事公文上,其学术著作多于去世前几年中匆忙完成。同时,黄榦对自己的学术定位就是传述朱子之学,而非别出心裁,成一家之言,这也是朱熹所有门人、后学的共性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黄榦的思想完全没有个性、没有与朱熹的相异之处。宋儒黄震就提出:“晦庵谓《春秋》止是直书,勉斋则谓其间亦有晓然若出于微意者;晦庵论《近思》,先《太极说》,勉斋则谓‘名近思,反若远思’者;晦庵解‘人不知而不愠’,‘惟成德者能之’,勉斋提云‘是君子然后能不愠,非不愠然后为君子’;晦庵解‘敏于事而慎于言’,以慎为不敢尽其所有余,勉斋提‘慎’字本无不敢尽之意,特以言易肆,故当谨耳。凡其于晦庵殁后,讲学精审,不苟如此,岂惟确守其师之说而已哉!”据此,则黄榦思想亦不乏别出心裁的一面。
黄榦弟子众多,《宋元学案》专辟《勉斋学案》予以介绍,内有何基、何南坡、饶鲁、张元简、赵师恕、余元一、方暹等多人。今人冯契、张岱年都认为,历史上实际已经形成了以黄榦为核心的“勉斋学派”,其影响及于明、清之际,甚至远到日、韩等东亚儒学圈。
黄榦的理学思想,与朱熹思想有极大的关联,大致可以分为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方面。其中,黄榦在心性论和工夫论上的创见并不明显,但是在“道体论”和“道统论”上,却有所创新。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基于理本论的理气关系论是其核心,很少讨论道体问题。但具体到黄榦这里,其著作中仅有三处提到理气问题,与朱子所主张的理先气后说不同,其反复强调理气无先后、理气未尝相离。这似乎表明,黄榦的基本问题意识,已经不再是理气关系,而是更关注当下世界的体用一源。黄榦这一立场,正是朱子晚年所批判的。且其有关“道之体用”关系的阐释也呈现出与朱熹极为不同的理路趋向。
此外,黄榦对于朱子的道统思想也并未完全照着讲,而是有所发展。比如朱子对于“道统传什么”的理解,始终限定在“心性论”和“工夫论”领域,并没有涉及到“本体论”的内容。与之相对,黄榦则以较多的文字铺陈“道之自身”,比朱子的“传心”说更为宽泛。且黄榦从朱子的“传治心之道”,进一步发展为“传治心、治事并举之道”,突出了内与外的平衡。黄榦还明确将周敦颐、韩愈纳入了道统传承体系,这也与朱子的态度大大不同。
虽然后世学者评价黄榦“述朱”有余而创新不足,但深入研究黄榦文集及相关文献,我们会发现,这一评价可能有失偏颇。
关于黄榦的著作,据史料记载,成书单行者有《书传》《易解》《论语通释》《仪礼经传通解续编》《孝经本旨》,而未终篇、未脱稿的零散文献,则被收入了黄榦的文集当中。黄榦文集今传于世,而其他几部单行著作,只有《仪礼经传通解续编》传于世。
本次整理《黄榦集》,未收录其已经单行传世的《仪礼经传通解续编》,而是在元刊延祐二年(1315)重修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基础上进行整理。此本包括目录一卷,《文集》四十卷,《语录》二卷,《年谱》一卷,《附集》一卷。在黄榦的《文集》和《语录》之外,传世的历代文献中多有对黄榦文献的引用,这些文献部分出自于《论语通释》《答问》等书,甚至是《语录》的遗失部分当中,也有部分内容来自于黄榦对于《大学》《中庸》《孟子》《太极图说》《通书》等书的注释中。这次也把这些引用文献略作辑佚,去其重复,整理出在黄榦的著作中曾明确提到的《大学经解》《中庸讲义》《论语通释》《孟子释文》等书,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此外还搜集了历代文献所引用的且不见于黄榦文集中的黄榦语。另在原《附集》基础上新编了附录,汇集了后人提及黄榦的一些重要材料,以及朝鲜王朝时期部分学者对黄榦思想的学术性讨论等,以备读者参考。
此次整理以元刊延祐二年重修本《文集》四十卷为底本,以傅增湘校本、《四库全书》本、《全宋文》等为参校本,对原先文集的编排顺序略有调整,即第一部分集中收录黄榦《文集》《语录》以及佚文,第二部分收录其《年谱》,第三部分收录《附集》以及新编排的附录等相关资料,使全书的结构层次更为清晰。
(原为《黄榦集》前言,刊发时有修改)
点校精良,搜罗广泛
南宋著名理学家黄榦文集深度整理本问世
《黄榦集》
[宋] 黄榦 撰  田智忠 点校
32开 平装
繁体竖排
978-7-101-17240-9
258.00元
内容简介
《黄榦集》是对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女婿兼弟子黄榦著作的汇编点校,包括《文集》四十卷、《语录》二卷、《年谱》一卷、《附集》一卷,以及佚文和附录,涵盖诗歌、书信、题跋、婚书、祝文、奏文、讲义、经说、策问、公劄、公状、行状、志铭、祭文、杂著、判语等众多类型的作品。
本次整理,《文集》、《语录》、《年谱》、《附集》以元延祐二年重修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为底本,以傅增湘校本、《四库全书》本、《全宋文》等为参校本。佚文辑录汇总了历代文献所引用的但不见于黄榦文集的黄榦著作,附录则汇编了后人提及黄榦的一些重要材料和朝鲜王朝时期部分学者对黄榦思想的学术性讨论等,极为珍贵。本书是一部有关黄榦文集的全面、深度的整理著作。
作者简介
黄榦(1152—1221),字季直,一字直卿,号勉斋,福建闽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女婿兼弟子,其一生致力于朱熹思想的阐释与发扬,是朱子学推广的重要人物。黄榦门人众多,初期传播朱子学的学者大多出于其门下,事实上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以黄榦为中心的“勉斋学派”,其影响及于明清之际,甚至远至日韩等东亚儒学圈。有《勉斋集》、《仪礼经传通解续编》等著作传世。
点校者简介
田智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朱子学研究。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课题两项,负责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出版学术专著有《诸儒鸣道集研究》、《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编辑推荐
《黄榦集》对黄榦多种类型的著作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整理,点校者除对底本文字进行仔细校点外,还对黄榦的佚著佚文进行了广泛、全面的搜集,且附录了大量有关黄榦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部古籍整理之作,体现了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可为学界研究黄榦本人及其思想提供重要资料。
内页版式








实拍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