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去世后,台湾郑氏政权已成为全国统一的障碍,进取台湾,为统一祖国建立不朽功绩的是
清代杰出将领——施琅
清代杰出的爱国将领施琅统一台湾,是继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的又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壮举。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他自幼生长海滨,熟悉海情。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壮岁从戎后,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是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他原是郑成功的一员部将,在跟随郑成功五年左右的时间里,立下了不少功劳。后因“小嫌”得罪了郑成功,遭到郑军的追捕,脱身后归附清朝。不久,在康熙元年(1662)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后封为靖海将军。正是他,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二十二年后,奉康熙之命,亲率大军进取台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据守台湾,建立起郑氏政权。台湾虽然回归了祖国,但是仍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荷兰殖民者被赶出台湾后,贼心不死,时刻都想卷土重来,而当时的西方殖民帝国,正竭力向外扩张,把侵略魔爪伸向东方,也无时不在窥伺我国台湾。在这种形势下,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不利于东南海防的巩固,容易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尤其是郑成功逝世以后,台湾郑氏政权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朝气,已发展成为阻碍全国统一的障碍。消灭郑氏政权,进取台湾,对清朝政府说来,已是巩固边防,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的当务之急。
施琅早在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挂靖海将军印后不久,即于康熙六年(1667)、康熙七年连续两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进取台湾的主张。他指出,清朝已建立全国政权,唯有台湾仍为郑经所盘踞,与全国的统一局面殊不相称。台湾郑氏政权不时骚扰东南沿海,清廷不得不将五省边海地区划为界外,并增设重兵,耗费钱粮,造成人民流离和大片土地荒芜。施琅认为,对台湾郑氏政权,朝廷已屡次遣官前往招抚,但它仍无归诚实意,妄图恃险固守。台湾同胞多系闽人,早已人心思归,但由于海峡分隔,难以越海西渡。因此,必须以大军压境,迫使郑氏政权归诚。施琅还指出,台湾郑氏政权虽拥有号称三十余镇的军队,实际上,武装力量不足二万人,大小船只不上二百条。其中多数是新招募来的,将士也缺乏训练。加上,郑氏政权内部众叛亲离,内乱不已,根本不堪一击。如果清朝大军压境,郑氏政权必然不战自溃。
施琅的主张提出后,康熙即调他到北京,面述复台大计。由于一些朝臣的竭力反对,施琅的主张不但没有能够被采纳,而且还被免去了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授为内大臣。
但是,施琅并没有气馁。他收复台湾的决心和信心,仍然坚定不移。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叛乱被彻底平定,统一台湾的问题又重新提上了日程。康熙召集朝臣商讨进取台湾的方略。虽然一些朝臣仍然竭力反对,施琅却再一次挺身而出,具体陈述了进取台湾的意见。他的发言,度己度彼,条奏甚悉。康熙皇帝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决定采纳他的主张。他下令恢复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并加封太子少保,委任他为进取台湾的全权“统帅”,并特设御宴为他赴任饯行。
施琅肩负进取台湾的重任,到达福建后,一面加紧练兵整船,筹集粮饷;一面深入了解敌情,决定征台方略。施琅奉命赴任是在1681年,就在这一年,郑经死去,大臣冯锡范、刘国轩等拥立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郡王。这时台湾郑氏政权更加腐败,内部分崩离析,人心惶惶不安。施琅在充分掌握敌情的基础上,决定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采取“因剿寓抚,先取澎湖”的战略决策,一举收复台湾。而清朝有些将领却认为,澎湖险远,敌军负固据守,难以猝拔。施琅说,澎湖为台湾咽喉,只要进军神速先取澎湖,胜利即可在望。关于渡海时机,施琅决定在六月进攻。有些将领对此也有顾虑,认为六月刮南风不易渡海,而且天气炎热,士兵也吃不消。施琅却认为,夏至南风柔和,海上波浪较小,兵士乘船不易晕眩。他说道:“毋惮暑!兵法不曰,出不意、攻无备乎?”(《襄壮公传》)
施琅不仅深谋远略,积极备战,而且矢志为收复台湾献身。当时他已是六十二岁高龄的老将,但他自信“血气未衰,尚堪报称”(《决计进剿疏》)。他说:“即赴汤蹈火,臣志所不移”,并表示“事若不效”愿“治臣之罪”,表现了他锐意征讨,百折不回的精神。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切准备就绪。六月十四日,施琅亲自率领二万水军、三百号战船,自铜山出发,向澎湖扬帆挺进。他所统领的大小战船的风蓬上,均大书将弁姓名,以便在风波摇撼中,辨别战船进退先后,分别赏罚。出发后,他聚米作地势,向诸将领布置作战方案,对如何入港,如何泊船,如何进战,都作了详细交待,并命令诸将士,必须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十五日,施琅大军浩浩荡荡抵达澎湖。自古以来,六月时节,澎湖无五日和风,而施琅却在此时出师,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十六日晨,驻守澎湖的郑氏最高将领刘国轩,慌忙倾巢出动,仓促应战。施军先锋署右营游击兰理等,首先以鸟船向敌人发起进攻。舳舻乘南潮疾流逼近敌垒,不料遭到敌船的围困。施琅发现这一情况,立即亲驾楼船,冲杀入围。敌人望见施琅楼船上的旌麾,都逼上前来,向他围攻。在激烈的交战中,施琅眼睛负伤,但他若无其事,用手帕擦去血后,仍然镇定地指挥战斗。将士们深受鼓舞,个个奋不顾身,英勇冲杀,打得敌船仓惶逃窜。十七日,施琅放炮收军,在八罩候风。施琅乘大军驻扎候风时,亲驾小船察看形势,布置阵容,准备总攻。二十二日,乘南风大发、南流涌起,施琅下令扬帆进击。他居中指挥,一声号令,各路战船一齐向敌军发起总攻。炮矢如雨,烟焰蔽天。清兵均奋勇冲击,以一当十,以百当千,杀得敌军浮尸蔽海,死亡殆尽。刘国轩眼看败局已定,急驾快船从吼门逃回台湾。敌将军杨德等一百六十五人,率残兵四千八百余名向施琅投降。
在取得了澎湖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施琅乘胜对台湾发动了强大的招抚攻势。他不计旧怨,对被俘的郑氏官兵采取宽大释放政策。凡是投诚的官兵,自愿归农的,均查明原籍,送回所在府县安插;愿意回家与父母、妻子团聚的,都派小船护送回乡;自愿参加他的队伍的,均编队入伍;受伤的,则用船载往厦门治疗。施琅优厚俘虏的政策,有力地瓦解了敌人的营垒。许多受到宽大释放的被俘官兵回到台湾,感激不尽,纷纷传颂施琅的功德。消息很快传开了,台湾军民无不盼望清军早日到来。在施琅强大的招抚攻势之下,郑氏政权哗然大乱。郑克塽及其军政大臣刘国轩、冯锡范等,知大势已去,决意归诚,即派遣郑英平等持降表前往澎湖,接着冯锡范等到施琅军前乞降。
八月十五日,潮涨四尺,施琅统帅大军,顺利通过鹿耳门,直抵安平城下,接受郑氏政权投降归诚。当施琅大军到达台湾时,台湾各族人民壶浆相迎,台湾官兵也举着清朝的旗号前来迎接。施琅到达承天府,郑克塽在天妃宫迎降。施琅宽大为怀,不计宿怨,亲自撰写祭文,祭告于“开台烈祖”郑成功庙曰:“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台湾外纪》)表达了他对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光辉业绩的无限崇敬。接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百姓,稳定民心,治理社会。对壶浆相迎的人民,均酌量给赏;对流落多年的明裔宗室,也都送回内地,妥善安插;对郑氏子孙及其部将决意归诚的,也据实向朝廷题报,疏请优待。郑氏归清以后,清王朝对归诚的郑氏君臣,均按其对统一的态度,分别论功行赏。康熙根据施琅的意见,封郑克塽为汉军公、冯锡范为汉军伯、刘国轩为天津总兵。
台湾收复后,如何治理台湾,成为清廷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收复台湾之初,朝廷一些大臣荒谬地认为,台湾是一块荒壤、无用之地,且孤悬海外,易为贼薮而主张放弃,有的则主张弃台湾而守澎湖。康熙深知台湾弃留关系重大,但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他让朝臣们讨论,施琅等爱国将领竭力主张留守台湾。施琅在他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台湾虽是海上一岛,但关系到东南数省的边防。荷兰人被赶出台湾后,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威胁并未解除。如果放弃台湾,他们必乘隙以图,后患无穷。何况,台湾澎湖实为一体,一旦放弃台湾,澎湖也守不住。只有加强台湾的防御,才能巩固澎湖。台湾、澎湖巩固了,才能确保沿海诸省的安全。他强调指出,弃,必酿成大祸;守,则永固边防。康熙认为施琅的主张是正确的,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
▲ 《澎湖海战》“以史为鉴”版概念海报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政府宣布成立台湾府,隶福建省台湾厦门道。下设台湾镇台(总兵)和台湾府(知府)。分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此外,清廷还根据施琅的建议,派兵一万驻守台湾澎湖地区,以防外患。从此,台湾在清朝政府统一的全国政权管辖之下,不但加强了防御力量,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台湾与大陆之间已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施琅为推动、完成和巩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真是“武功既崇文德洽,勋名照耀垂汗史”(《平南行》),施琅的历史功勋,将永垂史册。
▲ 电影《澎湖海战》海报中的施琅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