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情书”,也是一部“悟书”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5-09-18 15:33:22 作者:翟海潮


导语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命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三个世纪以来始终吸引着无数读者与研究者的目光。然而,在信息日益碎片化、视觉化的当下,如何使这部文学经典焕发新生,尤其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已成为文化传播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诗情画意品红楼》正是应此而生的创新之作。

《诗情画意品红楼》,翟海潮 编著

全书汇聚433首原创诗词、259幅插画及216篇品评文字,凝聚近30位红学研究者、诗人与书画家的才情与智慧,以“诗、画、文”融合的方式,立体、多元地解读《红楼梦》,打造出一种新型阅读体验,为读者开辟了一条兼具通俗与深度、融审美与思辨于一体的阅读新途径。

《诗情画意品红楼》不仅是红学研究中一部开创性作品,更是一件集收藏、阅读与教育价值于一身的文化珍品。它承续中华“诗画同源”“文画互通”的传统,又以现代编辑理念与技术方式为经典注入新生命。无论资深的“红迷”,还是初探此书的读者,皆可在此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我们选取其中一篇,与读者共赏。


最高楼·咏红楼梦

陈瑞林

痴情种,还泪葬花魂。金玉梦何存!千姿百态观园里,繁华谢尽叹残痕。守孤灯,空对月,负红尘。  且莫问、竹边移瘦影,且莫问、柳边飞絮咏。倾大厦,恁纷纭。如云似雾飘无际,清歌好了更伤神。却簪缨,轻礼法,点迷津。


临江仙·题红楼梦(新韵)

翟海潮

十载心酸挥巨笔,宏描豪府衰兴。繁华落后厦将倾。绛珠还泪尽,金玉世缘空。  利禄功名皆是幻,痴情贪欲悲同。迷途知返沐春风。红楼多少事,好了悟人生。


一剪梅·题红楼

贺世战

平素谁将闲语敲。蓬岳迢遥,世路迢遥。潇湘妃子殒红尘,木石盟消,金玉缘消。  华屋颓零风雨嚣。霜冷如刀,夜暗如刀。绛花洞主赴空门,朔雪飘飘,行袂飘飘。


卜算子·红楼一梦

陈慧茹

木石有前盟,金玉良缘巧。爱恨情痴梦一场,梦断尘缘了。  富贵又如何,福祸谁能料。势位荣华转眼空,寂寞随荒草。


减字木兰花·梦断红楼

王志霞

欲窥缘起。前世今生谁可比。石畔桥旁。犹有花香沁晚凉。  风驰雨急。纤竹虚窗时滴沥。爱恨情愁。过眼云烟一梦收。

【品评】

《红楼梦》具有宏大而精密的网状立体结构,它通过宝、黛、钗爱情和婚姻悲剧的主线以及贾府盛衰变故的背景,将众多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层一层地扩展下去,又一环环收拢起来,加上细节描写上的逼真,形成了一个近乎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

实拍书影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情书”,也是一部“悟书”。一曲《好了歌》道出了人间的一切。曹雪芹以菩萨之心,棒喝天下“迷”情之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人间情爱都不过是梦幻泡影,不该过于执迷。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写情说”、“盛衰说”、“斗争说”、“性理说”等。就全书内容来看,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艺术角度、哲学角度来解读其主题。

(1)历史角度:《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八旗制度的特权孕育着自身机体的腐败、上层统治者的争斗、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在康乾盛世的繁华中开始显现出末世景象。

大观园全景


就贾府而言,辉煌繁荣、赫赫扬扬已近百载,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贾珍、贾赦、贾琏之流的骄奢淫逸,贾宝玉的叛逆……小说详尽地反映了末世贾府的各种弊端,主子们养尊处优,钩心斗角,房族之争,嫡庶之争,寅吃卯粮,出多入少;还有主奴矛盾,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终于毁于儿孙之手。
(2)艺术角度:从艺术角度来讲,《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大团圆”俗套而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的悲剧并不在于贾府或四大家族兴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宝、黛、钗爱情和婚姻的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所提出的一种以“情”为本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毁灭的。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者,贾宝玉也。《红楼梦》“大旨谈情”,既有“儿女之情”,又有“势利之情”,贾宝玉是“绝代情痴”,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是一部“情书”。曹雪芹建构了以“情”为本体的“意淫说”。“意淫”不同于皮肤淫滥,云雨之欢,而是“儿女真情”,有泛爱、体贴、痴情之意。
曹雪芹从“太虚幻境”出发建立了一个“四海之内皆姊妹”的理想世界——大观园。“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中仙姑们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理想的伦理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纲常观念的一种深刻解构。大观园这个理想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很快就呈现出秋气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

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更是写所有有情人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晴雯因为长得美,所以被迫害致死。贾宝玉被贾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们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跳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部“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的伟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被吞噬了。

贾宝玉初会林黛玉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是人性的根本,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牡丹亭》奔放的“情潮”,强烈地震撼着青年男女的心灵。“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直连接着《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充分显示了“情”与“礼”、“法”的冲突。悲剧之所以产生,外在原因是僵化保守的“礼”和“法”的禁锢,内在原因则是贾宝玉、林黛玉对富有浓重叛逆色彩的“情”的执着追求。

脂砚斋说:“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甲戌本第8回夹批)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字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红楼梦》的悲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种悲剧不单是恶人造成的,病态的“集体无意识”使得好人也可能制造悲剧,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实拍书影


(3)哲理角度:不要忘了,《红楼梦》除了“石头记”名字外,还有一个名字叫“情僧录”,寓意贾宝玉以情悟道,从这个角度来讲,《红楼梦》又是一部“悟书”。

《红楼梦》开篇讲到,书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曹雪芹后半生穷困潦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创作《红楼梦》到底是为了什么?

曹雪芹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如果说“色”和“空”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情”则是人生的漫长经历和过程。“以情悟道”,就是以情为本体去体悟、探究人生存的本真意义。 

元妃省亲

曹雪芹先创造出一个繁华盛景让人们执迷其中,把尘世间那些最诱惑人的场面,该经历的全都经历个遍,然后再让繁华落尽,引导人们迷途知返。书中的《好了歌》透顶醒心,读之如冷水浇背,惜乎众生之中少有领悟之人。倘若人人皆能悟此,终不为情所迷、所役,方不负曹雪芹之苦心。

伟大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与价值意义,无不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而上的追问和思考。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这种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两位对生命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两人爱情的不幸,更是出于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的体验。

对林黛玉来说,“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最集中表现林黛玉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吟》,这首诗的主题“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易逝的、无所归依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清] 改琦《红楼梦图咏·林黛玉》


贾府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从表层看是内内外外的罪恶,是人祸;但从深层看,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的悲剧,而且是人生的悲剧,人们追求春天,追求永恒,但是春天终是短暂的。

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红楼梦》的永恒魅力所在。

推荐阅读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注重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的融合
带有导读、解惑、诠释性的普及读物

《诗情画意品红楼》
翟海潮编著
16开 精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143-3
19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继2021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诗画品红楼》之后的最新力作,由《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主要场景(100个)、《红楼梦》主要人物(100位)三大部分组成。全书由216篇文章构成,每一篇文章均包含诗词、图画和文字品评三部分,共计诗词433首,插画259幅,文字品评216篇。

诗词和文字品评均为各位作者近几年新作,是作者们多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和成果的结晶。

插画部分主要选择的是清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也有少部分是作者的线描作品。上篇《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插图主要选自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彩图);中篇《红楼梦》主要场景100个,插图主要选自《增评补图石头记》(清光绪二十六年铅印本);下篇《红楼梦》主要人物100位,插图主要选自清改琦绘《红楼梦图咏》和《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清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本书由翟海潮编著,十多个省市的近三十位红学、诗词爱好者和专家参与了创作。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教授写序并推荐。

作者简介


翟海潮,笔名海潮,1965年4月生于河南濮阳,工学硕士,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访问学者,后创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二十余年,出版胶黏剂和粘接技术及企业管理相关著作十余部。
2015年离开企业从事写作,出版《心想事成:如何成为成功、健康、幸福的人》《诗画品红楼》《企业百论:从创业到基业长青》《胶黏剂行业那些事:从业30年所见所闻》等著作。创建公众号“思想者札记”和“诗画品红楼”,发表思想性散文、《红楼梦》品评文章五百余篇。长篇小说《铁哥俩》,已于2023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


· 诗以凝情:不仅在风格上再现原著的韵致,更以现代语感进行再创作,语言雅俗共赏,深化情感共鸣。
· 画以显境:插画精选自清代孙温、改琦等名家经典,亦有编著者的线描创作,视觉化呈现小说情节,拓展文字之外的想象空间。
· 文以释理:品评紧扣文本,融汇百年红学积淀,远离索隐与戏说,以准确平和的语言剖析情节与人物的深层意涵。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