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螳螂跟大鼻涕有啥关系?看了这部古书,我悟了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6-06 18:43:01 作者:


昨日芒种,《逸周书》有个说法,叫“芒种之日螳螂生”。螳螂在深秋产的卵,在芒种这个节气,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您问的是“三全本”《逸周书》?朋友,已经安排在做了,放心吧)

螳螂,郊外经常遇见;在古籍里,它也三不五时地露下脸:

《庄子》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螳螂奋力举起臂膀,去抵挡车轮的前进,它不知道自己不能胜任。“螳臂当车”的成语,就这么来的。

《韩诗外传》里,这“不自量力”的小螳螂,被齐庄公目为勇士,令驾车人绕开它过去,以示敬意。此事传开后,勇士纷纷来投,齐国因此日强。

出现在寓言故事里的螳螂,是人从自己的社会属性出发,赋予动物价值判断与情感色彩——想要借小动物,来说点人间的事儿。

作为自然生物,它也被古人观察得相当细致。它的卵鞘,还拥有一个优雅的别名:

野狐鼻涕。

三全君脑补了一下野外的狐狸迎风流大鼻涕的场面belike:


雅,实在是雅。

可是跟螳螂又有什么关系?

最早记录这个名字的,是《酉阳杂俎》:

野狐鼻涕 螵蛸也,俗呼为野狐鼻涕。

螵蛸(piāo xiāo),就是螳螂产卵子的囊块。

更多解释,《酉阳杂俎》也没有给出来。

于是三全君转而求助号称你想到想不到的动植矿物都一网打尽的博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果然,翻《本草纲目》,永远不缺惊喜。

知道野狐鼻涕之前,顺带了解了螳螂的一堆别名:

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
因为举着刀斧一样的捕捉足,当道不让而得名。

俗呼为刀螂,兖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举着刀的螂——此刀螂非彼刀郎。兖州人士(今山东一带)因其前肢形如斧刃、捕食时姿态似拒敌挥斧而叫它“拒斧”;不过,就是它挡着不让过去,于是叫“不过”。这都是根据它的动作姿态来命名。

代人谓之天马,因其首如骧马也。

代人(约今山西东北部一带)把它叫做“天马”,因为螳螂运动起来的姿态,昂头奋臂,脖子长,身体轻盈,行进如飞,有马的样子,故而得名。

燕赵之间谓之蚀疣。疣即疣子,小肉赘也。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来有自矣。

燕赵一带(约今河北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及东部地区)叫它“蚀疣”,意思是食用它,能消除掉皮肤上的小肉瘤。这是用它的药效来命名。

其子房名螵蛸者,其状轻飘如绡也。村人每炙焦饲小儿,云止夜尿,……《酉阳杂俎》谓之野狐鼻涕,象形也。

这个“子房”,指的就是螳螂包裹成团的卵鞘“螵蛸”了!原来,因为螳螂的卵鞘就像丝织的薄绡一样质地轻飘,所以古人取了“飘绡”这个音,而用虫字旁作为义符,取代了“风”和“丝”,造了这个一看就属于虫类的新词。古人把它炙烤至焦熟,让小孩吃,可以治晚上尿床的毛病。

在野外碰到过螵蛸的朋友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一下,团状螵蛸,是由螳螂分泌出来的胶状物保护着的螳螂卵,由多层膜状的薄层叠成,表面一般为黄褐色。确实像干掉的鼻涕糊了一层又一层。


  “鼻涕”已然明了,那么为什么非要是狐狸的鼻涕?其他动物就不流鼻涕吗?
这是一个俗称。三全君大胆猜测,是因为狐狸这种动物,因其生性多疑、机智狡诈的特点,很早就被先民赋以神秘莫测的色彩,甚至古代很多搞不清楚原因的癔病,都被归于“狐魅”。狐仙传说,千百年来,深入人心。

以奇制奇,以巫制巫,药以狐名,或许就有了神秘力量的加持。


△《本草纲目》全书由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和李建木绘制了1100多幅精美的药图,可以帮助人们图药对照,甚至按图寻药。
既然讲到螳螂,那就看看另一种“螂”,李时珍老师有没有记载。

没错,三全君说的就是阻挡北方朋友南下闯荡的最大障碍物没有之一——蟑螂。

炎夏将至,行动迅捷无孔不入的它们,委实叫人难以忽略。

但是翻遍《本草纲目》,好像未见“蟑螂”?

不应该。怎么可能。这么古老的生物。

随手拿起最近开的康复新液,看了一下配方表,恍然大悟。

它的主要成分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

古代当然就有蟑螂,但那时它不叫“X螂”,很可能是叫“X蠊”。

果然,很快,在《本草纲目·虫部》找到了“蜚蠊”。


△画中的它比现实的它可爱多了。
和螳螂一样,蜚蠊也拥有很多名字:

【释名】石姜(《唐本》)、卢蜰(音肥。〖《尔雅》〗)、负盘(《唐本》)、滑虫(《唐本》)、茶婆虫(《纲目》)、香娘子(〖《尔雅翼》〗)。

虽然今时今日社交网络上,它拥有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名声;但古时候把它们实打实塞进嘴里咀嚼的,包括但不限于“南人”“汉中人”“蜀人”。(所以南方的朋友们不小心吃到或者喝到它,不要紧张,这或者是风俗的一种遗留)

吃起来是一种什么感觉?南朝药学家陶弘景郑重记录:“此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廉姜是一味中药,三全君没有吃过,但具体滋味,想来不会太美好,唐代药学家苏恭评曰“辛辣而臭”。

李时珍在记录历代医家关于蜚蠊得名的说法后,详细讲述了此物的特性:这种虫,如今人们家中的墙壁间、灶下有很多,甚至多达成百上千。形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欢灯火,发出的气味很臭,屎更臭。罗愿说,这种动物喜欢在清晨吃稻花,太阳一出即飞走。水中也有一种,和它酷似。

这种酷似之物,应该就是广东常见的一味食材——龙虱,俗称水蟑螂了。

蜚蠊有什么药用价值呢?《本草纲目》记载:

【主治】瘀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寒无子(《本经》)。通利血脉(《别录》)。食之下气(苏恭)。

今天从美洲大蠊干燥虫体加工而来的康复新液,也是一种能够促进伤口修复的中成药。

药用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日常撞见的蜚蠊,无害处理掉就行了。


△每张图片放到相应药物处,利于读者更直观和便捷地了解药物的主要特征和形态。

再翻,有一些画风明显不符的内容,就出现了——

比如以改革家、文学家身份著称的王安石,连同他盛行一时、现已失传的《字说》,出现在《本草纲目》的字里行间。解字释物,尽显王安石生动可爱的另一面:

有一种小型的鹿类,名字叫麂,读jǐ。为什么呢?《字说》认为:“山中有虎,麂必鸣以告,其声几几然,故曰麂。”

这种鹿,发现山中有老虎,就“几几”叫着示警,加上“鹿”的义符,就成了“麂”。

《动物世界》里口碑特别差的一种动物——豺,《字说》如此解释它的得名:“豺能胜其类,又知祭兽,可谓才矣。故字从才。”

豺狗比同类要强,在捕杀猎物后,还懂得把它们陈列得如同祭祀一样,豺太有才了,所以叫豺。

大动物有讲头,小动物也有:蜘蛛为什么叫“蜘蛛”呢?王安石说,因为它“设一面之网,物触而后诛之。知乎诛义者,故曰蜘蛛”。

蜘蛛这个小东西,捕食很有一套,懂得先设一张网,待猎物触网之后,再行诛杀,说明它是知道该如何诛杀猎物的。“蜘蛛”之名,其实就是“知诛”,同样,是把表音字加上了虫字旁。


关于植物名,王荆公同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松”为何左木右公?因为“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故松从公,柏从白。”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居首,伯居三,一如松柏在树木界的地位一样尊贵。

王安石的《字说》,解释汉字往往别出机杼,一度被讥为穿凿附会,但是,至少,他给出了他的思考结论。

也好在,旁征博引的李时珍先生,把这些内容录入了《本草纲目》,让我们得窥《字说》只鳞片羽。

-------------------

鲁迅曾说《本草纲目》:“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即使不论《本草纲目》的诸多伟大有用之处,随手翻阅,收获不一样的知识、意料外的惊喜,激活头脑中未曾点亮的区域,也是特别愉快的事情。

《本草纲目(全本插图版)》总目


本草纲目(全本插图版)(全五册)精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