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三全本”上新|《列女传》:为什么是他第一个为女性群像写传记?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5-07 14:50:15 作者:


前天的小小谜题果然难不住大家:过完五一长假,“三全本”第157种就来了

当看到“父子都很牛”的提示,有一个名字已在评论区频频出现:

刘向。

父子都是大学者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子刘歆,同样是大学者。汉成帝时,国家组织人力,开展对政府藏书的校理工作,刘向、刘歆父子总负其责,各方面的专家分工合作,然后再由父子俩审订并撰写各书的叙录。最后,刘向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著——《别录》,堪称目录提要之祖。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并根据《别录》的宗旨,撰成《七略》,该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图书分类目录,直接启发《汉书·艺文志》。

刘向画像

他的书,“已有多部在‘三全本’中推出”——在校书过程中,刘向采校书所见传记、杂事,进行编纂、改写、增补而成《新序》《说苑》《列女传》等,又编订了《楚辞》《战国策》……

既然《新序》《说苑》等等,“三全本”都已出,那么,自然就锁定《列女传》了。


《列女传》?《烈女传》?

说到这三个字,估计在某些朋友的脑海里,“列”,自动添上了四点底,成了“烈”,随即浮现出的,是为守贞尽节而禁锢自身甚至决然自尽的“贞洁烈女”群像,进而认定,《列女传》就是为歌颂表彰这类女性而写,目的是维护纲常、压迫妇女,于是顺理成章地将其打上“封建糟粕”标签。

其实不是这样。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列”“烈”二字,有过清晰的分辨:“列女名传,创于刘向……然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意思是,虽然后世史家所说的列女,说的是“节烈”的意思;而刘向这里的“列”,实为“排列”“罗列”之意。

“列女”,是指各个类型、具有不同品德与事迹的女子,合于一传。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刘向,要专门为不同类型的女性写一部人物类传?《列女传》,究竟讲了哪些类型的女子?

传顾恺之绘《列女仁智图》(局部)

非刘向不可

在文献学者、文学家之外,刘向还有一重身份,就是西汉的宗室大臣。

除了操心学术问题,他对于西汉朝政,也不可能不去关心。

《汉书·楚元王传》载: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

汉成帝时,朝廷面临着外戚专权与后宫干政的双重危机。外戚势力日渐膨胀,赵飞燕姐妹恃宠而骄,朝政日益腐败。作为宗室,刘向目睹这些乱象,决心通过著书方式来劝谏,遂编成《说苑》《新序》,把来自历史的经验教训,用故事的形式写给皇帝看;《列女传》同样是一部谏书,目的是通过历代贤德女性的故事,为当今后宫树立榜样,借祸国女性的案例,警示君王远离女色之祸。

而要完成这件事,需要掌握充足的文献材料,又要懂得对文字进行合理的加工,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刘向都具备了。

所以,编成《列女传》,舍刘向其谁。

《列女传》中的七类女性

《列女传》共为一百多位女性立传,总的分为七类:

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

母仪 主要为母亲、婆婆、傅母等长辈妇女,突出其贤明有德、宽仁慈惠、善于教子的品德,其言行均可为世表率。像是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典故,就来自这里。有意思的是,本类第一篇《有虞二妃》,主角并不是母亲,而是帝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刘向在过往文献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不少生动的细节,让故事更加丰富,突出了娥皇、女英谦虚恭俭、聪明机智、理家相夫、坚贞深情的优秀品质。为什么这篇说的不是母亲,却放在“母仪”,成为全书的首篇?或许,只有这样的优秀女性,才是帝王的理想妻子,才有资格母仪天下。这个故事的指向性相当明确。


贤明 主要选取贤能远识、廉正有节、遵守礼法的女性。其中既写到了身份尊贵、善于进谏的女性,例如周宣王后姜氏、齐桓公夫人卫姬、楚庄王夫人樊姬,还记载了几位贤者、隐士之妻,她们没有成为丈夫面目模糊的附属品,而是在关键时刻,明确表达自己对世事人情的理性思考,获得了世人的尊敬。比如说,鲁国隐士黔娄去世,曾子和门生前往吊唁,见黔娄的尸体蒙着布被,头和脚都不能完全盖住,曾子建议说,斜着拉被子,就能盖住。黔娄的妻子果断拒绝,认为这违背了丈夫生前不为偏邪之事的意愿,并为丈夫起谥号为“康”,让曾子由衷称许。“极端派”隐士於陵子的妻子,则是三言两语帮丈夫下定了抛却富贵、避世远害、归隐山林的决心,足见其平时家庭地位之重。

仁智 本类选取的是聪明仁智、有洞察力和预判力的女性。其中一位听声辨人的高手,在《夜航船》中也有记载:卫灵公与夫人夜晚同坐,听到外头车声辚辚,到宫阙即止,过阙之后,又有了声音。灵公问夫人是否知道这是谁,夫人答,是贤臣蘧伯玉,他过君主之门,必依礼下车马。卫灵公派人出去看,果然夫人猜得没错。他有意逗夫人说:“不是蘧伯玉。”夫人随即拜贺道,这表明卫国又有了一位像蘧伯玉的贤臣,是国家的福气。卫灵公赞叹不已。《夜航船》仅写到夫人猜对是蘧伯玉为止,而在《列女传》里,夫人的应变,表现出更高层面的捷智与格局。

贞顺 本类中的女性,表现出谨遵礼仪、忠贞不贰的品行。其中记载了哭倒长城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齐国大夫杞梁殖战死于莒,杞梁妻坚持依循古礼,让齐庄公还车到家里吊丧,随后痛哭十日,导致城墙崩坏,最后投水而死。

节义 这一类选取的,多是诚信勇敢、重义轻死的女性。其中有的舍己救人,有的殉国守节,但也不乏一些极端的事例。如果说,“列女传”一度被误读为“烈女传”,或与此类关联甚大。

辩通  本类中的女性,拥有聪颖机智、能言善辩的共性。以冯梦龙《智囊全集》类比,相当于“语智”与“捷智”的结合。她们往往身处劣势,而靠言辞辩才扭转局势乃至改变命运,例如齐国的孤逐女,相貌丑陋而被多次驱逐,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她,却敢于上书齐襄王,告诫他该如何选择国相,游说襄王三日,畅言用贤之道。最后,孤逐女被齐王嫁给国相,齐国也得以大治。又如贫女徐吾,夜里纺线,需与邻居合用火炬;但徐吾贫穷而买不起火炬,被其他人嫌弃,她便用“借光”的道理,说服了众人。

孽嬖 前六类,均为兴国显家的贤良女性;这最后一类,则为招致祸败的反面典型。这里选取的女性,多是背弃礼义、混淆是非的“红颜祸水”,像是著名的夏桀之妃末喜、商纣王之妃妲己、周幽王之后褒姒等,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声名狼藉、作风有些问题的女性。刘向记录这批女性,明显是要以其最终的悲惨结局警示当代,教化之意,自然流露。翻读本类,有一个“嫚”字多次出现。这个字,本义是轻慢、轻侮,意思并不美好,如果给家里的孩子起名,这个字最好别用。

-------------------------------------

从上边这些分类可以看出,刘向编《列女传》的出发点,是警戒当世,但入选本书的女性,不论出身高低,相貌妍媸,其实形象相当的多元化——毕竟,博览群书、学识丰赡的刘向,目光见地怎可能如此狭隘?

至于后世史书中的“列女”,如何一步步僵化为“烈女”,就非刘向可以预见或掌控的了。

稷山青龙寺壁画《往古贤妇烈女众》

更多关于《列女传》、关于刘向、关于“三全本”的有趣话题,欢迎今天下午5点前往书局直播间与三全本团队交流。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