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国语汇校集注》:截断众流,推陈出新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4月16日 10 版) 2025-04-23 13:56:24 作者:赵暾



《国语汇校集注》(5册),俞志慧著,中华书局2024年12月第一版,298.00元

  先秦的“语”类文献,兼具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重学术价值。《国语》广录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为春秋“语”类文献的不完全合集。2024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俞志慧教授所著《国语汇校集注》(下称《汇校集注》)。该书是俞志慧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国语文献集成与研究》的最终成果,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首批重点出版项目,获2024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该书一套五册,一百三十多万字,不仅是当前《国语》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先秦语类文献和先秦文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国语》的版本梳理、文字校勘、章句训诂等方面集相关前贤成果之大成,在《国语》的篇章分合、标题命名、叙事风格,以及相关的年代学、历史地理、典章制度、天文律吕等诸多方面也有许多新见。

  《汇校集注》在《前言》中考辨了《国语》成编时间及《国语旧音》的成书年代,作者经过深入细致的挖掘梳理,断定《国语》编成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而《国语旧音》之成书则在隋大业之后、盛唐之前,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前言》系统回顾了唐前《国语》文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北宋之后的版本流传历史,展示了目前所能看到的唐前学者关于《国语》注解的存世状况,北宋以后《国语》各主要版本的优缺点及流传状况。可以说,这篇《前言》是简编版的《国语》研究史。

  一、校勘细密

  《汇校集注》选用明代金李刻本为底本,体例也一仍其旧。作者通过与各相关版本仔细比对,认为该本原文与韦昭注解俱全,多存古字,刊刻精良,为各本中之最佳者。《汇校集注》通校了包括敦煌残卷本、北宋公序本、明道本及后二者各子本,凡几十种,仅校勘记,就达5000条。现存《国语》的重要版本信息,《汇校集注》基本做到了“一网打尽”。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做到了《国语》不同版本间的异文应校尽校,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

  例如,《周语上·祭公谏穆王征犬戎》“昔我先世后稷”一句,北宋明道本、明正统年间的朝鲜本和《史记·周本纪》作“昔我先王世后稷”,清人钱曾、毛扆认为公序本系统脱“王”字,许宗彦与董增龄认为韦解分训“世”“王”二字,因而有“先王”“先世”之别,卢文弨力主韦解单训“世”字有误,当有“王”字,《四库荟要》本认为原刊本脱“王”字,故据明道本增补,黄丕烈、刘台拱、陈奂、汪远孙、黄模等也多主钱、卢等说。今人辛德勇引《史记·秦本纪》及新蔡楚简为证,认为“昔我先”为古人语例。该书斟酌各家意见,推论明道本或因前文“先王”而误衍了“王”字,或不识古语“昔我先”通例,误据《史记》改《国语》,而以公序本为是。以上关于《周语》中“先世”与“先王世”异文的讨论,虽为全书中一条不起眼的校记,然而,就所下功夫而言,不啻一篇考证文章。

  二、集注宏富

  董增龄《国语正义》、徐元诰《国语集解》先后在《国语》韦解的基础上,做了集成性工作,因而分别代表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国语》研究的高峰。《汇校集注》在体例上首列韦解,其他古今中外注释成果则依时代之先后胪列,对东汉及之后郑众、贾逵、唐固、虞翻、王肃、孔晁等唐前《国语》旧注,应录尽录。该书引《尔雅》相关释文,以疏证韦昭“以《尔雅》齐其训”的体例,这些工作都使该书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该书广泛吸收海外《国语》研究成果,尤其关注到了秦鼎、渡边操、户埼允明、高木熊三郎、冢田虎、冈岛顺、恩田仲任、帆足万里、皆川淇园、龟井昱、关修龄等诸多日本学者的成果;同时,作者跟踪学界最新动态,也广泛吸收晚近学者研究《国语》及先秦文史的成果,书中可见最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形成了规模空前的集注,起到了截断众流的效果。这是《汇校集注》超过董增龄《正义》、徐元诰《集解》等前贤著作的地方。

  例如,《周语下·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燕无私”一句之下,书中指出,日本恩田仲任、冈岛顺、冢田虎等遵春台之说,以“无私”为“不私语”,认为韦解与日本学者观点虽有不同,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这也体现了古文释义唯一性和多样性不妨兼容的现象。又如《齐语·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天威不违颜咫尺”句下,该书引《尔雅》、贾逵注佚文、日本冢田虎注解及《史记》裴駰集解、《说文》段注,抽丝剥茧,认为既然“眉之间”为颜,则今传韦昭注解“眉目之间”之“目”字系传抄过程中据《说文》描述而妄加“目”字,这也使韦昭与贾逵在“颜”的释义上看起来有分歧。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只用“疑”字,可见其谨慎。

  三、按断颇具特色

  《汇校集注》有1970多条按语,以“志慧按”的形式出现,为该书一大特色。这些按语,凝聚着作者对于相关历史、人文话题的思考,许多条目颇有意味。例如,在《晋语二·骊姬谮杀大子申生逐群公子》“小心狷介,不敢行也”一句之下,对被视为正面人物的晋太子申生的师傅杜原款有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杜氏确有他宜遵守的臣子职分”,但“与申生的师徒一伦,‘有所不为’”,进而提出“是否有渎职之嫌”的质疑,认为杜氏“作为一个师傅,可以抉择的选项不会很多,但文过饰非肯定不是必选项”。作者从“狷介”的词源学研究入手,指出杜原款在申生被害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人之所未发。

  又如《周语上·祭公谏穆王征犬戎》“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一句,该书通过排比《尔雅》释文以及贾逵、陶望龄、吴曾祺、高木熊三郎、萧旭对“民隐”的解读,综合《鲁语上·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富辰谏襄王以翟伐郑》《富辰谏襄王以翟女为后》《阳人不服晋侯》诸篇中相关文字,指出“诸篇虽然俱有夷夏之防底色,唯民生,既是共同的底线,也是一致的高标”。进而剖析周大夫祭公谋父民生优先于夷夏之辨的理念,揭示出先秦知识者中,民本思想是他们价值选择的“最大公约数”,其意义不在小。类似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按断,在《汇校集注》中不在少数。这也是《汇校集注》超过董增龄《国语正义》、徐元诰《国语集解》的一个方面。

  四、注重实证

  《汇校集注》重视考古发现成果,以多重证据互相参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

  例如,在《吴语·句践灭吴夫差自杀》“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句下,韦昭分解“甬句”为两个地名,该书指出句章似不宜简称为“句”,举《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请使吴王居甬东”、《史记·吴太伯世家》“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为例,结合《吴越春秋》“吾请献勾(句)甬东之地”与“吾置君于甬东”,认为这里的“甬句”或为“句甬”之误倒。“句甬”与“甬”只是疾言、缓言之别,谓“人名、地名前加一前缀乃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吴越地区上古汉语的常例,如居庸、句容、居巢、姑苏、姑蔑、于越、于潜、余姚、余杭、无锡等等,传抄者不明此例,将‘句甬’二字误倒,并《越语上》下一处‘句甬’亦误倒,韦昭更以‘句’属之句章,亦误”。其中从“甬句东”一词引出许多的语言、文献、地情材料、新出土材料,真正做到了“文献足征”。

  《汇校集注》对《国语》历史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该书对重耳流亡路线、吴齐艾陵之战、吴越争霸等篇章中时间、地点的把握,得益于作者长期的实地调查,如《吴语》“齐人与战于艾陵”句下,作者有如下按语:

  《春秋·哀公十一年》:“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同年《左传》:“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壬申,在公历当年5月17日,甲戌是5月 19日。嬴城遗址在今山东济南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东邻汶河(因地近嬴城,又称嬴汶河)。嬴,系嬴秦祖里,春秋为嬴邑,秦置嬴县于此。艾陵,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距嬴城近50千米。《吴语》谓“遵汶伐博,笠相望于艾陵”,则是吴军在克博之后,从嬴邑出发,冒雨急行军,第三天就在艾山周围与齐军遭遇,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钢城区艾山公园展示着“艾陵之战”大型地雕,唯援用了《东周列国志》的创作成分。

  上面驾轻就熟的叙述,背后是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紧密结合。作者对书中有关历史地理的解读,或揭历史地名之异读,或正经传注疏之错谬,或补前贤旧说之未及,或呈现同一地名的迁延路径,这些成果可望促进历史地理学研究。可以预期,该书将会在学术界产生积极反响。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