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黄粹存:皇帝只是个牌位丨新版《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5-03-21 15:05:35 作者:黄粹存


编|者|按

1982年,中华书局率先出版了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在广大读者中间掀起了“黄仁宇旋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本名作一再重印或重版,内容不断修订、增补,更趋完善,因此其版本一直在进化。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对本书纠错的读者在内,有很多人对这本名作的问世与完善贡献良多。其中,沈玉成先生对本书的润色,传为出版界的佳话。而鲜为人知的是,黄先生的妹妹黄粹存女士对本书有“特别的贡献”:不仅在本书初版问世后提出过一些校订意见,还受黄先生之托,手抄《神宗实录》两篇,交给中华书局编辑部,作为附录收入本书。在抄写《实录》的过程中,黄女士曾写了一篇短小有趣的随笔。黄先生认为这篇随笔“可以代表一般读者的意向”,故抄录一份给书局编辑部,并希望有机会可以发表。为实现黄先生的遗愿,2006年书局推出《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时,特征得黄粹存女士家属的同意,将随笔收作新版附录。此后增订本、经典版和四十周年纪念版三种新版《万历十五年》均收入这篇随笔。现转载于此,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我在抄附录一时,觉得很有意思。那文章是谁写的?很传神,皇帝那个作威作福的样子,放不下架子,事事也不顺心,有时还有点胡搅蛮缠的味道。幸亏那位申阁老左推右挡很有功夫,一桩桩一件件都被他磨了过来。皇帝外强中干,实在是苦闷的。而作为首辅,似乎也很需要有嘴皮上的功夫,往往先恭维而后又找出使皇帝就范的理由,但处在这个职位上真需很大耐心才能取巧,要熟习阴阳之术。
这些《实录》是怎么录下来的?当时又没有录音机,是否皇帝每日起居活动均有专人为之记录?而又如何衔接于后代?以后有时间给我谈谈,怪不得这些书籍使你入迷。

万历皇帝像

执笔的是些什么人?我真想象不出那情景。在紧张的气氛中怎能留下传神之笔,事后这些先生再在一起追忆又哪能客观?我们这个神奇的帝国也真复杂,竟留下这些浩瀚琐碎的记录,日后让人埋首故旧纸堆而终成学问。
皇帝只是活在一个虚无缥缈自我陶醉的境界里。他是天之子,拥有四海,这涵义本身就值得深思。他既富有得无所不包,为何还有受贿赂之说(有烟必有火)?他的权力不次于天,为何自己的老岳父还要找外快补官俸之不足?他拥有三宫六院,无限的女人,但连由一个心爱的妻子、骨肉之感的儿子所组成的家庭却也没有。这一切悖于常情的生活,难道就是做天子的幸福吗?他住在深宫,基本与世隔绝,那些大报告如星呈、小报告如密探来的市井消息,又有多少代表性和可靠性?何况他总得高高在上,要以圣德明智来显示这不同之处,就很难发挥得恰到好处。他明明被奏疏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最后还把自己架空在“圣度”的圈圈里,这不也是阿Q精神?他富有四海之财,吃穿用以及医药等必然是时代之精华,但这毕竟与四海之财相比耗费太有限了,人既不能长生不死,生命均有尽期,贵为天子,到底也不能象“天”之永恒。这一点和常人是毫无例外的,他应该从这规律中得到醒悟。他只好早掘坟墓,早料后事,在活着的时候就准备着死,这活又有什么意思?那大量的人力财富都投入他葬身之地,也只是显示他暂时拥有财富支配权。也好,四百年后,让人们走进那已不再神秘的地宫,多少可以抒发思古之幽情:金冠玉饰尚在,僵尸骸骨何存?

万历皇帝手迹

皇帝可以随便血口喷人,可以说杖责就杖责,说充军就充军,他的天语纶音确实是具有权威性的。但是在就范服输的时候,言语倒也简练得很:只说“知道了”就行。要是首辅还继续展开他的特技,喋喋不休,已是改守为攻的阶段了,皇帝无可奈何就只得请他走,大概这一天就算下班了吧!
皇帝是天之子,他的聪明才智,其成色归于天赋,无可选择,唯有首辅之流倒真得有点本事才行:在政治舞台上,幕后比幕前在中心意义上更为重要。皇帝只是个牌位,称孤道寡,开口是朕,闭口是朕,他的精神境界究竟如何,实非凡人所可理喻。而那些臣民,他们的作为倒可以常情度之,较好理解。例如申时行,我看他是典型南方人,细密冷静,脾气很好,当然也是政治的需要,但活到八十岁左右(均我看书后猜想),足见他应付生活的能力很强。

申时行像

以上是由于我抄了一遍附录一,随便谈点感想。这书有如国内所评,宛如作者坐在对面娓娓而谈,大故事里套出一些小故事,发人深思。而我坐在与你地球相反之侧,抄录之余,谈点无题漫话,你一定也会理解我这种闲来之笔吧!

粹存

1984.3.18


*篇名为编者所加。文中“附录一”即本书中“《神宗实录》二”。1984年3月28日,黄仁宇先生致编辑部的信中说:“舍妹在抄完附录之后,又写下了她的感想,因为这随笔可以代表一般读者的意向,所以我也制抄本如附件。一方面也可以表示这附录的重要,这文字把中国传统制度的弱点全部暴露。先生书评称我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其实这行为主义已经申阁老及万历皇帝自己表现无余。据我猜想,先生如能将这随笔稍加修饰在适当的书报付印时,舍妹应会同意(但是我还是要征求她同意)。附录的两篇文章都是申时行所撰,他曾用《召对录》的名义出版(在他生前付梓,《召对录》为《丛书集成》之一)。我断定他写完后曾付六科廊房,让人传抄(因为三四日后,各官呈奏的语气上看得出此对话经过他们过目)。”
(摘自《万历十五年(四十周年纪念版)》)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美] 黄仁宇 著

978-7-101-05449-1

25.00元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美] 黄仁宇 著

978-7-101-05203-9
48.00元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美] 黄仁宇 著

978-7-101-10162-1

65.00元

《万历十五年(四十周年纪念版)》

[美] 黄仁宇 著

978-7-101-15647-8

98.00元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