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三全本”上新|《鬻子·计倪子·於陵子》:入世出世,各得其所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3-05 13:58:16 作者:


周一早上,我们发布了“三全本”第155种的书花(或者说猜谜)。

寥寥几句,线索有限,但是不少朋友相当厉害,凭着自己丰赡的学识,猜出了前两种。

不过,三全君仔细翻了两遍,似乎还没有说到《於陵子》的……

大概其书跟其人一样,神隐于历史的尘烟之中,难窥端倪。

而另外两本,相信大家平时也是虽闻其名,未知究竟。

但是,现在有了“三全本”,就如隐者出山,云开雾散,保证您能读懂这三部书的文字内容,把握其思想内核,进而咂摸出其中的乐趣来。


让我们一本本来看——

《鬻子》:为什么号称“诸子之首”

要说“诸子之首”,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道德经》。

但这是以影响力论。如果按照时代先后来看,我们今天介绍的鬻子,比老子要早得多。

·鬻子其人 

鬻(yù)子,芈姓,名熊,也写作“粥熊”,在古代,“鬻”“粥”二字通用。

鬻熊是商末周初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但他是先秦楚国承上启下的一位极重要的人物。据《史记·楚世家》,鬻熊是季连的后代,季连是楚国的先祖之一。

作为周文王着力延揽的人才,鬻子虽然没有立下具体的事功,但通过“坐策国事”,也即为国事出谋划策,为西周做出了贡献。周成王追念他的功劳,封其曾孙熊绎为楚国的君主,楚国就此建立。

·《鬻子》其书 

要具体了解鬻子对于国之大事的思想见解,就要看《鬻子》一书了。关于该书的作者,历来存在多种说法,《汉书·艺文志》著录《鬻子》二十二篇和《鬻子说》十九篇,前者被认为是鬻熊所作,后者则被认为是后人托名编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认为,该书是后人根据鬻子的言行传说编撰而成,并非鬻熊亲撰;《四库提要》怀疑该书可能是唐代好事者依仿贾谊所引内容编撰的赝本。

综合各种史料与前人的看法,本书译注者指出:鬻熊作为一位著名的政论家,作为强大的楚国的先祖,的确会留下一些言行传说,这些传说亦虚亦实,真假参半。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就把这些传说记录下来,形成《鬻子》一书,这就是《汉书·艺文志》里记录的《鬻子》与《鬻子说》。可惜的是,这些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遗失,仅仅留下一些残卷。到了唐代,逢行珪把自家保存的《鬻子》残卷献给朝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鬻子》。

今本《鬻子》共十四篇,因其书被尊为子书的最早源头,且被后人屡经条次,其文已非原貌,卷第篇次错乱、篇名冗赘。但“虽卷轴不全,而其门可见然”(逢行珪《进鬻子表》),我们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其思想体系。

·思想精华   

《鬻子》一书的思想较为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处世等多个方面。

哲学方面,鬻子强调“道”是治国理政的根本,认为无论大小事务,都必须遵循大道;天地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并且意识到量变和质变的规律。

治政方面,鬻子孜孜以求“天下治”,如何践行王道,也是他关注的中心问题。他认为民众是国之根本,强调君主应当敬士爱民,甚至在民众没有提出诉求时,君主也应主动满足民众的需求;主张卿相不应世袭,而应通过民意选举贤能之人担任官职;君主应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圣王在位,应避免战争,发展生产,节约用度,确保百姓不受冻馁之苦,能够安居乐业。尤其可贵的是,鬻子提出“与杀不辜,宁失有罪”,主张慎用刑罚,宁可放过有罪之人,也不滥杀无辜,对后世影响极大。

处世方面,鬻子主张以柔克刚、淡泊名利、以身作则,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


《鬻子》标题中用干支加上第三、第五、第七等顺序号来记录顺序,后来诸家之书的问答体,很大程度上受到《鬻子》体例的影响。

·后世影响 《鬻子》作为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最早典籍之一,其思想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对百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说,其对于“仁”的重视,为儒家所传承推行,也影响到兵家制定权术谋略时,把仁义贯穿始终;鬻子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宇宙体系,遵循着“天地辟而万物生,万物生而人为政焉”的法则,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这被老子继承,并加以阐释,演变为著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崇尚贤能的主张,则被墨家发扬光大。

所以,它被称为“诸子之首”,毫不为过。



《计倪子》:范蠡背后的高人究竟是谁

在周一的留言中,这本被提及的次数是最多的。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阐述如何为国理财的子书,其作者计倪(或者说是后人记载了计倪的言论),也是一位充满了悬念的人物。

计倪子,《史记·货殖列传》作“计然”,《汉书·古今人表》作“计研”,《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鲁连子》作“计兒”,《越绝书》作“计倪”。因为《计倪子》节选于《越绝书》,所以就以“计倪子”为作者名及书名了。

“计倪”到底是谁?至少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计然”是一本书名。第二种说法,认为计倪是句践的大臣、范蠡的老师,与范蠡、文种一起辅佐句践灭吴。第三种说法,计倪即文种。第四种说法,计倪就是老子的弟子文子、范蠡的老师。文子姓辛名妍,一作“钘”,字文子,一说字文,号计然——总之,关于计倪的身份、生平,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尚待学界进一步探讨。

但不管何种说法,大概都跟一个重要人物脱不开干系,那就是范蠡——《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范蠡已经是以智慧著称的风云人物,而计倪对句践为人的预判、对越国施加的影响,使得范蠡由衷信服,进而决心隐居;计倪的理财方法,为范蠡隐退解除了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高人背后,还有高人!

这位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理财高手,以为国理财为核心,强调财富生产、货物流通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经商理财思想,还旁涉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治国、处世原则,特别是其中的许多经济管理经验,即使放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财为本 特别是在战争中,财富的作用更为关键。越王句践正是遵循了计倪的理财方法,经过七年积累,最终灭掉了吴国。

·遵循天道 计倪特别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天道)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乃至提出了一套基于天象变化的农业周期理论,强调不违农时。

·无为有为 计倪曾委婉批评越王亲自耕织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只是用尽了个人力量,而没有发挥智慧和时令的作用。他主张君主应效法黄帝,善于任用贤臣,自己则保持清净无为,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国家的治理。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有相似之处。

·灵活权变 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丰收年应积蓄财富,以备灾荒年使用;而在灾荒年则应散财济民,赦免犯人,以收揽民心。

·利润平衡 粮食价格过高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过低则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国家通过调整粮价,保持二者之间的利益均衡。

·把握时机 主张在物价低时购进,物价高时卖出,以赚取利润。他还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策略,即在洪水时投资车辆,干旱时投资船只,以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

·重视信息 计倪曾辗转于吴、楚、越三国之间,通过经商获取财富,并从中了解到各国的商品价格和市场情况。这种对信息的重视,体现了计倪对于经商的敏锐洞察力。

《於陵子》:缘何成为陶渊明的超级偶像

与上两部的积极入世、务求事功相比,《於陵子》仿佛走向了另一端——

《於(wū)陵子》的作者陈仲子,是与齐国君主同姓的大贵族,然而他认为贵族对地位、名利的享有皆为不义之举,因此他自愿放弃贵族生活,甘心为人灌园,或夫妇二人织草鞋、理丝麻以谋生,即使饥寒交迫也从无怨言。

明·马轼《归去来兮图》

《於陵子》全书,思想甚至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酸腐,但整体体现了中国古代隐士的高洁品格。拥有无数拥趸的大诗人、大隐者陶渊明,六十岁时,题了一首《扇上画赞》,对这位於陵子推崇备至:

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

“至矣於陵”,认为於陵子的品德已经达到了极致。

但是,历来对於陵子的言行抱有质疑乃至否定态度的,也不在少数。

那么,他具体干了些什么,引来如此极端的评价?

·严守廉洁 为了保持自己的廉洁原则,於陵子坚决不接受齐、楚两国君主的聘任,而且也不吃身为贵族身份的兄长的食物,甚至不接受来自平民的任何接济。

·梦中偷菜 於陵子白天经过别人的菜园时,看到园中长势喜人的蔬菜很是羡慕,当晚就梦到自己偷拔了菜园里的一把葵菜做熟吃了。第二天,内疚的於陵子拿着一双鞋子送给菜园主人作为补偿,他认为自己梦中盗菜就表明思想有瑕疵,必须为此负责。

·汲水自责 发生旱灾,於陵子清晨到城外汲泉水,泉水很快就被汲干了。后面来了许多人,都没取到水。於陵子看到这种情形,悲痛得捶胸跺脚,责问自己,把自己桶内的水平均分给大家,然后摔掉了水桶,扯烂了井绳,爬着回了家。到家后关上门大哭了一场,三天没吃一口饭,以此来惩罚自己抢在别人前面取泉水的行为。

……

於陵子的某些行为,在当时乃至今天的人看来,都有些“过”,乃至显得矫情。但回到当时的背景来看,於陵子出身于贵族家庭,对于贵族的强取豪夺与糜烂生活,应该说自小就耳闻目睹,天性高洁的他,面对这些黑暗面,无力也无意愿去改变,于是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对外闭目塞听,以摆脱自己与外界之间的纠缠。这种来自统治者内部的批判,于是显得更为有力,也更能为人所信服。——毕竟,只是律己过严,并未伤害他人,而他对于富贵荣华的警惕躲避态度,对于执迷物欲、贪图享受者来说,不啻一副清凉剂。

-----------------------------

这三部书,译注者为帮助大家理解,增加了精彩丰富的“解读”部分——

比如《鬻子·大道文王问第八》,“解读”用了来自《尸子》和《资治通鉴》的两个故事,由“健忘”,讲到古人是怎么看待治国问题的:


《计倪子》中,谈及“权变”,“解读”连举数例:


《於陵子·辩穷》处,译注者找到了《庄子》中的文段,与於陵子的境界相匹配:


三部子书,年代久远,体量不大,但各有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出世入世,或显或隐,都能从中寻得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下一部收入“三全本”的“某子”,您希望是哪部?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