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曹操与《孙子兵法》丨附:中华书局兵学古籍整理书目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5-03-04 08:44:17 作者:李零


著名学者李零先生的《孙子兵法(讲解译注典藏本)》正在热销中,点燃了很多读者对我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热情。本书由李先生的《孙子译注》、《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两部著作组合而成(附收明刻本《武经七书》第一种《魏武帝注孙子》的影印本)。李先生指出,《孙子兵法》的传世文本是通过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整理、注释它而确定下来的。我们从《兵以诈立》中把李先生讲解曹操与《孙子兵法》关系的文字节选出来,还把我局在售的兵学古籍整理图书做了一个书目,一并刊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先秦兵书,传到西汉,主要是五部,即三大经典,《孙子兵法》、《太公》三书和《司马法》,外加《吴子》和《尉缭子》。
这一时期,诸子中的兵书,已不算兵书。
曹操整理的兵书也有五部。

曹操像



东汉时期,中国社会很乱。三国,魏晋南北朝,更是天下大乱。这种乱,不是一般的乱,而是人心思乱,大家一块儿作乱。上面乱,下面也乱,里面乱,外面也乱。俗话说,乱世英雄起四方。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群雄并起,好像街头流氓火并,一定要掐出几个最大的头。《三国演义》,说破英雄惊煞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当然还有孙仲谋(第二十一回、第六十一回)。“英雄”这个词,出自《六韬》,《三略》反复说,《三国志》和该书裴松之注频频引用的《英雄记》,更是不绝于耳,很有时代特征。《三略》流行于东汉、三国,“英雄”是流行术语。曹操,文韬武略,都是一流,难怪苏东坡说,“固一世之雄也”(《前赤壁赋》),鲁迅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收入《而已集》,《鲁迅全集》第3卷,379—395页)。大众心理不同,专疼倒霉蛋,他们受《三国演义》误导,又替刘备着急,又为诸葛亮下泪,恰好中了正统史观的奸计。王莽是外戚,不是东西;曹操是宦官的孙子,也好不了,这是偏见。他们只承认许劭许子将的评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英雄也是个奸的,京剧扮相是白脸。

曹操脸谱,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

曹操是大军事家,不但善于用兵,还读过不少兵书,写过不少兵书。《三国演义》讲张松献地图,有一段故事,根据是《太平御览》卷三八九引《益部耆旧传》。《益部耆旧传》只说杨修拿曹操的兵书给张松看,张松过目成诵,没说曹操剽窃古人。小说添油加醋,有歪曲。杨修说曹操模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孟德新书》;张松却说,你这本《孟德新书》,是曹丞相剽窃战国无名氏所作,其原书,我蜀中三尺小儿都会背,只能瞒足下(第六十回)。这是作者瞎编。实际上,曹操不但没剽窃古人,还对整理《孙子》有大功。
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其实就是靠曹操传下来的本子,第一个给《孙子》作注的,也是曹操。他的书叫《孙子略解》,曹操在该书序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曹操《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5页),认为《孙子》是所有兵书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但原书无注,读不懂,篇幅太大,让读者不得要领。所以,他只给《孙子》十三篇作注,其他东西,剔除。以曹操的水平,如果真想剽窃古人,不大会看上并不存在的什么“战国无名氏所作”,而曹操如果真想偷《孙子》,何必多此一举,一边偷还一边注,说原书怎么怎么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可见这都是小说的编造。

《魏武帝注孙子》



曹操对整理古代兵书有大功。东汉、三国时期,他的整理最关键。大众喜欢诸葛亮,拿他当中国智慧的象征。其实,在军事史上,他比诸葛亮重要得多。
曹操整理兵书,有如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独尊儒术,不是废弃百家,而是把百家摆在儒家之下,起陪衬作用。曹操也是这样,他独尊《孙子》,也是把其他兵书摆在《孙子》的下边。
曹操整理过的兵书,我叫“曹公五书”。它们是:

(1)《孙子略解》(两卷)。即上所说《孙子》十三篇的注本,今存,注文很简短。

(2)《太公阴谋解》(三卷)。可能是注《太公》三书中的《谋》,已佚。

(3)《司马法注》(卷数不详)。是《司马法》的注本,有佚文。

(4)《续孙子兵法》(两卷)。可能是《孙子》十三篇以外,其他《孙子》书的选编,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杜牧说,《孙子兵法》原来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孙子》序),剩下的《孙子》书怎么办?看来不是扔掉,而是另编一书。《续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书。

(5)《兵书接要》(有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七卷、九卷、十卷等不同的本子)。此书有许多不同叫法,如《兵法接要》、《兵书捷要》、《兵书略要》(或《兵书要略》)、《兵书论要》(或《兵书要论》)。孙盛《异同杂语》说,“(太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此书是古代兵书的选本。我们从佚文看,它也包括《孙子兵法》的佚文。

除整理古代兵书,曹操还有自己的兵法,叫《魏武帝兵法》或《魏武帝兵书》,俗称《曹公新书》(有一卷和十三卷两种)。上面说,《孙子略解》太简略,杜牧说,他是十句话注不了一句,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全面注《孙子》,“惜其所得,自为《新书》”,好东西是放在自己的书里(《孙子》序)。这本书,就是曹操自己的著作。《孙子·作战》张预注引过它。

曹公五书,后世散亡,只有《孙子略解》保存下来,但曹操的整理,有重要意义。
第一,是独尊《孙子》。

第二,他只给三大经典作注,说明这三本书最重要。

第三,他把汉以来很庞大的《孙子》书做了区分,只为十三篇作注,不为其他《孙子》书作注,但也不把它们废掉,而是另编一书,可能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他的独尊《孙子》,其实是独尊《孙子》十三篇,无形中,已经降低了其他的《孙子》书。

第四,除三大经典,其他兵书,他做了删选。

他为兵书排座次,是在所有兵书中,突出三大经典;三大经典中,突出《孙子》;《孙子》中,突出十三篇。
这个“三突出”,对兵书存废起了很大作用。

附:中华书局兵学古籍整理书目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杨丙安 校理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曹操、杜牧、李筌、王皙、梅尧臣、贾林、张预等十一家注释,是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的母本。各家注释不仅解释文字、疏通文意,而且加入了大量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这样使对作战谋略的阐释不流于单纯的说理,如此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兵家策略。本书所据底本为宋刊本。本书有三个版本。

《孙膑兵法校理》

张震泽 撰


《孙膑兵法》失传两千年,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而重见天日。本书是在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对《孙膑兵法》整理编定的基础上,重新校理,善者采之,疑者正之,缺者补之,间出己见,立说有据。


《吴子集释》

陈曦 集释


《吴子》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卫国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本书以《续古逸丛书》所收涵芬楼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为底本,以宋元以来施子美、刘寅、朱墉等十六个版本为校本,参考、征引古今研究成果二十余种详细注释而成,为研读《吴子》提供了丰富材料。


《六韬集解》

王震 集解


《六韬》分为六卷,各卷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命名,各韬之下又分若干篇,凡58篇。此书主要内容为太公与文王、武王之间在军事方面的问答对话,反映了早期的战争观,包括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战阵、战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本为底本,以日本文久三年刻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等众多本子为校本,对全书文字做了细致校勘,并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对相关字词、文意做了详明注释。


《司马法集释》

王震 撰


《司马法》主要记载了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战原则和方法,是现代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可靠文献。本书在流传过程中多有亡佚,经《武经七书》收录而保存五篇,曰《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本书综合历代研究成果,汇校各个版本,将诸家阐释加以爬梳整理。


《李卫公问对校注》

吴如嵩 王显臣 校注


《李卫公问对》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之间关于作战方略的问、答。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日本静嘉堂藏南宋浙刻本《武经七书》本,校本主要有明嘉靖癸丑年翁氏刊本、明万历辛巳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明天启辛酉年刊行的王阳明批注本等;注释侧重于古代军事术语、战例、阵法以及人物、地名方面,从而方便使用者研读。


《尉缭子校注》

许富宏 校注


《尉缭子》,现存24篇,主要内容是坚持法制,严明赏罚;讲求谋略,举贤任能;崇尚耕战,安抚民众;最终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本书对《尉缭子》一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注释,所用底本为 《续古逸丛书》所收影印宋《武经七书》本,参校本有14种,吸收的前人注释主要有23种,文末有7种附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参考价值。


《孙子兵法(线装本)》

[三国] 曹操 等注


《孙子兵法》线装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刊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加以标点,采用电脑排印,版式舒朗精美,是阅读、赏鉴《孙子兵法》的上佳之选。


《王阳明军事著作校注》

[明] 王守仁 编撰  苏成爱 校注


《王阳明军事著作校注》是对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兵学文献的整理和注释,分为上编、下编。上编为《王阳明评注武经七书》,主要内容是王阳明对《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兵学著作的简要注释;此次校注,所据底本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所藏明代茅震东考订本,以明代申用懋刻本等多个本子为校本,重点对王阳明批注的文字予以必要的注释。下编是《兵志》,主要纂录《左传》、《国语》、《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六部文献中的战略战例;校注所据底本为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除了校订文字、训释文意,还为每个选段编了序号,拟了标题,考订了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方便使用。


《王阳明评注武经七书(线装本)》

苏成爱 校理


《武经七书》是对《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兵家经典著作的合称,由北宋神宗时期武学博士何去非等编纂,之后作为一个整体长期流传,出现了众多注本,明代学者王阳明评注、胡宗宪续评本即为其中之一。但该书因流传不广,不为当下读者熟知。基于此,我们从《王阳明军事著作校注》里面把王阳明评注的《武经七书》抽出来予以线装排印和双色印刷,其中王阳明、胡宗宪的批注文字、各类批注符号均用与底本接近的红色,校勘和注释也一并保留。


《孙子兵法(讲解译注典藏本)》

李零 著


本书由著名学者李零先生讲解、译注《孙子兵法》的《孙子译注》、《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两部著作组合而成,附收明刻本《武经七书》第一种《魏武帝注孙子》影印本。《孙子译注》对《孙子兵法》做了全面的注释和翻译,注释侧重于名物制度和疑难词语。《兵以诈立——我读〈孙子〉》是作者《孙子兵法》课程的讲义,一共十五讲,展现了中国古代这部最伟大兵法著作的内涵,介绍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兵学知识,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魏武帝注孙子》在李零先生看来是古代最好的《孙子》注本,该影印本以线装形式彩色印刷。本书内容经典,装帧精美,兼具阅读、收藏价值。


《孙子译注》

李零 译注


本书以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为底本,在全面校核银雀山简本《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古书中的引文和宋以来《孙子兵法》各个版本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校勘、注释、翻译而成,注释准确精当,翻译流畅浅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孙子兵法》译注本。


《孙子兵法新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 注


本书对《孙子兵法》十三篇加以注释和今译,并于各篇前加内容提要,后加简评,是一部学习和研究《孙子》的较好读本。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