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本”有不少“多合一”的品种,比如《茶经·续茶经》《二十四诗品·续诗品》《孝经·忠经》等,究其原因,是某些古籍原典篇幅较小,又内容相关,所以合为一种,便于互相参看。
新出的第149种“三全本”——《曾子·子思子·孔丛子》,也是这样。
这“三子”,都和孔子密切相关——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丛子,则是孔氏家族。
◆ 曾子:后进者的逆袭
曾子 (约前505—前432),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孔门七十子之一。
孔子弟子中,以“孔门十哲”最为出类拔萃。据《论语·先进》记载,他们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曾子没有位列其中。
原因大概在于:其一,曾子在公元前489年孔子从陈蔡返卫时,方才拜师入门,这一年,他仅有17岁,在孔子门下大约学了十年,孔子死时,他年仅27岁。年纪既轻,从师时间又有限,所以,在孔子生前,曾子显山露水的时机并不充分。
其二,《论语·先进》说:“参也鲁。”“鲁”,意为迟钝。这说明,曾子并非天赋型选手,一开始表现不出众。
但曾子的优势在于,他情商很高,个性坚韧稳定,心怀诚笃,以道自任,终其一生,都专心继承并发展老师的学问思想。
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分散各地,而曾子依然居鲁,悉心传授弟子,直至七十三岁去世。
曾子的弟子们大都坚持进德修业,辛勤地记录、传播、发展曾子的思想学说。由此,孔门七十子,唯有曾子留下著作,传之后世。
曾子踏实用力,久久为功,终于实现“逆袭”,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之一(另外三位为“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和“亚圣”孟轲)。

实际上,如果我们细读《论语》中曾子的十四则言论,会发现,曾子非但不“鲁”,话语中反而充满智慧和力量。
谈修养,则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论孝道,则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言及君子人格,更是慷慨陈辞:“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从“三省吾身”,到“慎终追远”,再到“临大节而不可夺”,构成了曾子思想三个重要且层层递进的阶梯:德、孝、勇。
在《曾子》里,他的思想层面展示得更加丰富而全面:
人要砥砺自我。被宋儒视为曾参作品的《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对后世影响极大。子思、孟子等人就是在曾子反身内省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诚”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心性道德学说。
人要孝敬尊长。本书收入了曾子的论孝文章《孝经》《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其中,《孝经》集中、精辟地阐述了孝道的精义,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以孝治天下的主张,为历代帝王所采纳。
人要勇为君子。孔子往往将君子、小人进行对比,希望弟子们都能以君子人格自我要求。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教育路线,经常论述何为君子。《曾子制言下》中,他说:“君子不谄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曾子立事》中,他更以三十多个“君子”开头的句子,气势磅礴地表达了自己在长期道德修养中的体会。
“三全本”《曾子》从传世先秦两汉儒家文献和出土儒家文献中重新选取篇目,定为十四篇,将为您全面呈现这位学者、散文家的意气风貌。

子思子,即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在年辈上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他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
子思的父亲孔鲤,就是典故“过庭训”中行步匆匆、总被孔子截住训话的那一位,他死在孔子之前,去世时,子思年纪还非常小。
父亲早逝,万幸的是,子思从小在孔府长大,不仅有机会亲炙于孔子,而且从小就混迹于孔门七十子之中,与七十子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有观点认为,子思的学问就来自曾子。
可以说,子思成为一代大儒,与他所处环境的耳濡目染有莫大关系。


◆ 孔丛子:孔氏家族群像中,竟有一部训诂专著《小尔雅》
孔丛子,即孔氏家族群像。《孔丛子》一书,共二十三篇,记叙了上至孔子下至其第二十三世孙季彦等十六位人物的言行事迹。时间跨度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长达六百年。
此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过程漫长而复杂,《汉书·艺文志》并未收录《孔丛子》,最早的著录始见于《隋书·经籍志》,最后成书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
本书相当于一部“孔家杂记”,全面反映了汉以前孔子家世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情况。
尽管这本书长期存在“真伪”之争,但从文献流传及学术思想角度看,它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首先,它引用、套用前代典籍旧语较多,因此可以据以补正前代文献在流传中所发生的讹误;
其次,它保存了孔子论诗的部分内容;
再次,它提供了有关孔子世家的珍贵文献价值,有学者认为,从孔子家学角度看,其价值甚至大于《孔子家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解释词义的训诂学著作《小尔雅》,由于收入《孔丛子》而得以保全。
说《小尔雅》,就必须提到更早的一部训诂学名著——《尔雅》。
两部书都被《汉书·艺文志》著录,归于六艺略《孝经》类:“《尔雅》三卷二十篇。《小尔雅》一篇。”未列著者名。
也就是说,一开始,《小尔雅》有单行本,后来才被编入《孔丛子》。大约在宋代,作为单行本的《小尔雅》亡佚,宋人从《孔丛子》中抽出《小尔雅》,印出新的单行本,使之失而复得,流传至今。
《小尔雅》和《尔雅》的作用相似:古人治学,以经传为务;治经传,必须先通训诂,所以,特别重视训诂之书。后来被列入“十三经”的《尔雅》,被誉为“学问之阶路”“五经之梯航”,有点类似于辞典,古人要读懂儒家经典,非有它的帮助不可。
《小尔雅》实际上起到的也是这个作用——帮助读懂文献。
《孔丛子》里有一些难解的文字,《小尔雅》中就有解释,比如说,第一篇《嘉言》有“弟子与在宾列”,《小尔雅·广诂》释列为“次也”;第二篇《论书》有“又无以别尧舜之禅、汤武之伐也”,《小尔雅·广诂》释伐为“美也”。
《小尔雅》前十章所收词语义类,与《尔雅》相同或相近,各篇均冠以“广”字点明增广《尔雅》之义;后三章为附加的“度、量、衡”,解释古时长度、容积、重量单位之名称。

《小尔雅》之义训多精审,与诸家传注亦相合,因全章的编写体例、释义方式、训诂术语皆效仿《尔雅》,性质相同、体例相仿,但篇幅较《尔雅》为小,故以“小尔雅”为名。
用今天的眼光来做价值判断,《小尔雅》是继《尔雅》之后,对汉语词汇进行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它补充辑录了《尔雅》未收或在它之后出现的词汇,对于继承前代文化遗产及发展后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全本”《孔丛子》,正文以宋代宋咸《孔丛子注》七卷本为底本,吸收借鉴了多种研究和校勘成果。在附录部分,您可以看到译注老师精心整理的《孔丛子》佚文,其中有“小尔雅”佚文十七条。在这些佚文里,“小尔雅”有时也作“小雅”“尔雅”,“小雅”是其简称,“尔雅”则是前人作注引书时的一些不同写法,比如《文选》注、《后汉书》注,都有引《尔雅》而实为《小尔雅》的情况。
--------------------
总之,想要想领略孔子智慧、了解儒风传承,除了“三全本”《论语·大学·中庸》《孔子家语》《孟子》之外,现在,又多了《曾子·子思子·孔丛子》这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