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每周知一典】《清明上河图》解码——《东京梦华录》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4-12-15 14:42:35 作者:



古装探案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将于明晚上映,因其强大的演员阵容与精良的制作团队,这部剧从官宣以来便备受瞩目,站内预约量现已突破五百万。
该剧以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为故事切入点,围绕画中潜藏的密码以及背后隐藏的阴谋展开剧情。通过侦破一系列悬疑案件,逐步揭示出北宋帝国大厦将倾的覆灭危机。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张择端所作,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虽然电视剧起名为《清明上河图密码》,但故事的发生地显然不限于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而是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汴梁城,全景式展现北宋时期的世间百态与风云变幻。所以,想要迅速get剧情,只看画远远不够,有一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追剧搭子,它就是——《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是北宋的孟元老。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书名:
很多朋友好奇汴梁城为什么会被称为“东京”。
这是因为北宋实行四京制,除东京汴梁外,还有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这四个京城的方位是相对于北宋的统治区域而言的。汴梁位于东部,所以称为东京。



那“梦华”又是什么意思呢?
孟元老是北宋遗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东京的繁华也随之灰飞烟灭。“梦华”二字即回忆东京往日之繁盛。
说回《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画的是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场景,那它在汴梁城的什么位置呢?



从这张城市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汴梁城分为内城和外城,而东角子门便是途中汴河的最东段与外城交接的地方。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张择端在图中红圈所示的区域,而这块区域大致占了整个汴梁城的十分之一。
既然是汴梁城的一隅,那它和《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有重合之处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就展开对比一下。



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起始处,可以看到一些人或骑马、或坐轿,行色匆匆地朝着城外走去,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这正与《东京梦华录》中对清明节习俗的记载相契合,书中提到: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䭅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 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通过图与书的对照,我们仿佛能看到北宋东京人在清明时节全家出动,祭扫先人的热闹场景,感受到他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对家族传承的敬重。



《东京梦华录》里有关于清明节新酒的描述,“在京七十二户诸正店,初卖煮酒,市井一新”。“煮酒”就是“新酒”。
从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不光正店,虹桥南的“脚店”也挂着“新酒”招牌,积极地参与到售卖热潮当中。新酒的推出成为城市商业活动中的一件盛事,吸引着众多市民和过往客商前来品尝,也反映出当时酿酒业的发达和商业竞争的激烈。
(△注:直属酒务、取得官方酿酒许可、经营正规的餐饮机构称为“正店”;不隶属酒务、规模小、从酒务(酒库)批发来进行零售的店,称为“脚店”或“拍店”。——三全本《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中那热闹的街市,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卖布的、卖瓷器的、卖小吃的等等。
而《东京梦华录》中也对东京的市井商业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大相国寺的集市,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奇珍异宝、日常用品应有尽有。图中的小商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顾客们则在摊位前驻足挑选,这一场景与书中描绘的市井繁华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现了北宋东京商业活动的多样性与繁荣程度。



《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之上船只往来穿梭,有大型的货船满载货物,也有小型的船只载人渡河。
《东京梦华录》对汴河的航运重要性及相关场景有着详细记载:
“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
这些描述与画面中的船舶运输景象相互呼应,凸显了汴河作为东京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它不仅承担着物资运输的重任,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发展。



《清明上河图》中位于西部的城门建筑宏伟,城门内外人员进出有序。
《东京梦华录》在第一卷就介绍了东京城门的设置和城市防御: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北宋东京在城市规划上既注重商业繁荣与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也兼顾了城市的防御功能,体现出当时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当然,书画重合的内容远不止此。很多人说《东京梦华录》是“文字版《清明上河图》”,但其内容远比画丰富,毕竟《东京梦华录》是写整个汴梁城,而《清明上河图》只是画了汴河两岸的其中一段。
《东京梦华录》为我们补充了大量画以外的信息,比如北宋的省府公宇、街巷、酒楼、婚丧礼仪、皇家活动等等。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城市的每一处角落,从宏伟的宫殿建筑到热闹的市井小巷,从繁华的商业街区到宁静的寺庙道观。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听到街头巷尾的喧嚣声,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容。
欲解《清明上河图》之密,必读《东京梦华录》。



这部经典将成为我们赏画、追剧的绝佳指南,引领我们探寻千年之前的东京神韵与世间百态。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