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每周知一典】“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的《红楼梦》为什么更受大家欢迎?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4-09-18 14:20:06 作者:


近期,我们统计各平台销售数据,发现“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的《红楼梦》销量稳步攀升。而在直播间被问到最多的书,也是它。


仔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红楼梦》本身的文学价值无可替代。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它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红楼梦》由清代曹雪芹所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复杂百态。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历经数百年仍然熠熠生辉,能不断吸引新的读者沉浸其中。
其次便是“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楼梦》(注释本)”)版本的独特优势。


01底本完整


《红楼梦》的全本应一百二十回,但曹雪芹生前主要完成了前八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首次将曹雪芹前八十回与续四十回合印成《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通称“程甲本”。从此,《红楼梦》以“完整”面目呈现并迅速流传。《红楼梦》(注释本)即以一百二十回完整故事本“程甲本”为底本,保证了底本的原始完整性。


02注释作者阵容强大


这一版的《红楼梦》是由著名红学家启功先生主持,北师大著名教授张俊、聂石樵、周纪彬、龚书铎、武静寰注释。他们精选“程甲本”为底本,审慎准确,不随意改动底本文字,注释清晰丰富,避免繁琐的考证。


03注释详尽丰富


《红楼梦》(注释本)中注释条目多,共有三千多条注释。启功先生为注释本撰写了一篇序言,其中谈到当时因“被借调出去做别的工作,未能参加编写”,他在序言里还提到:
《红楼梦》既需要注释,注释起来,又不是那么省事的。一个典故的出处,一件器物的形状,要概括而准确的描述,颇为费力。即使极平常的一个语词,在那个具体的环境中,究竟怎么理解,也常常不是容易的。推广到前举八个有待注释的方面,也都如此。
启功先生提到的八个方面分别是:1、某些北京俗语;2、服妆形状;3、器物的形状和用途;4、官制;5、诗歌骈文的内容;6、生活制度和习惯;7、人物和人物的社会关系;8、写实与虚构的辨别。而这些问题,在这套书的注释中,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接下来我们就其中几个方面举例。
语言问题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全书基本用的是北京话,也有其他地方的方言,还有一些古代汉语和旧小说的成语。有一些当时的俗语词汇需要注释,比如书中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在听到宝玉说配药可能需要从古坟里找古时富贵人家儿装裹的头面后说:“阿弥陀佛!不当家花拉的,就是坟里有,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倒骨的,作了药也不灵!”“不当家花拉的”是什么意思?注释讲得很清楚:



王夫人认为这种翻尸盗骨的行为是罪过的、不应该的,所以才会发出“罪过啊!罪过”这样的感慨。

服妆形状
第三回王熙凤出场时,其服妆看呆了众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



看了各个物件的注释,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王熙凤服饰的华丽与精美,而她之所以如此穿戴,也表明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符合封建贵族家庭的等级秩序。
器物问题
器物类比如第四十一回出现的“点犀䀉”,这又是个什么物件?



这件器皿用什么制成,其他文献中有对此有哪些相关记载,清晰明了。
官制
作者在官职避忌上尤为严格,凡是清代特有的,一律避开。启功先生曾在他的《读<红楼梦>札记》中说道:
所有的官职名有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也有完全信手虚构的。即以历史上曾经真有的官名来说,却常常不是同一朝代的,或者那个官职,在古代并不管辖那种事务。也有清代的官名,但往往是清代沿用前代而非清代所特有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还比较容易查阅,而那些虚构的官职如果没有注释便会让人一头雾水。比如第二回的“兰台寺大夫”,第十三回贾蓉封的“龙禁尉”,其实都是作者信手拈来,或半真半假或残缺不全的。



诗歌骈文的问题
《红楼梦》中有不少古、近体诗和骈体文,其中有一些意象,如果不能明白其含义,对理解整首诗和这首诗出现的语境会有些难度。比如卷一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笏满床”“歌舞场”“蛛丝儿”“绿纱”这些意象的深意,注释中讲解得很是详细。



生活制度和习惯
第二十一回中,湘云来到贾府和黛玉同住,第二天清晨,宝玉头也没梳脸没洗就匆匆去探望,在潇湘馆向丫鬟“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青盐也能用来刷牙吗?注释中是这样说的:
青盐:也叫“大青盐”,古代咸水湖泊干涸后,湖水结晶成的盐矿。《水经注·河水三》:“又按《魏地记》曰:‘(朔方)县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曰戎盐。’”中医用以入药,有防腐、消毒作用。
青盐就是当时的牙膏,理解这个词的关键在于它的功效。
除了启功先生提及的这几个方面之外,注释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对判词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第五回。在这一回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册子上有大量判词,这些判词以含蓄隐晦的方式预示着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走向。这些判词对应的分别是谁呢?注释中的解读很是详尽,读完豁然开朗。比如下面这一首: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注释讲道:这为惜春判词,暗示她出家为尼的结局。勘破,勘定是非。《碧岩四则》:“勘破了也。”缁衣,浅黑衣,指僧尼穿的衣服。宋赞宁《僧史略》卷上:“问:‘缁衣者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青灯,油灯,因其灯光青莹,故名。这里指佛前海灯。



《红楼梦》(注释本)中的注释涵盖方言、俗语、服饰、器物、官制、建筑、医药、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等各方面,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细节,从而更好地领略《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红楼梦(全三册)--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