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上书坊 |《虎变:晋国大族的兴衰》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4-09-14 00:37:21 作者:




新锐春秋史学者刘勋全新力作,畅述晋国卿族化家为国的“虎变”事业。

晋文公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称霸的伟业?“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是怎样的?为什么春秋时期鼎盛的晋国避免不了一分为三的历史命运?

本书行文生动,是公务员、文史教师、都市读书人和历史爱好者首选的春秋晋国史读物。

书籍信息

《虎变:晋国大族的兴衰》

作者:刘勋

书号:978-7-101-16743-6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价:98.00

开本:32开

装帧:纸面精装

字数:500千

页码:778页

CIP分类:K225.07

主题词:中国史-春秋-晋国


上架建议

大众普及/中国历史/春秋战国

编辑推荐

☆新锐春秋史学者刘勋全新力作。牛津大学博士刘勋回国后潜心研读《左传》十余年,系统梳理春秋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奠定时期的变动与革兴。

☆全方位展现晋国政治的发展历程。本书聚焦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国晋国,以卿族政治的演进为线索,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晋国政治发展的脉络。

☆语言生动流畅,论述清晰透彻。本书用生动的语言将晋国政治的复杂态势勾勒出来,论述紧密,前后关联性强,读来引人入胜。对于历史场景、人物心理的还原,同一史事不同版本记载差异的分析,很见功夫。

☆数十张表格与图片,提升阅读体验。本书在关键职位有所变动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卿族职位的变动,易于阅读和前后比较。另有二十余幅图片,包括十大主要卿族的世系表。

内容简介

《易传·革》有云:“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如果将战国七雄比喻成七匹猛虎,那么其中的赵、魏、韩三虎都是从春秋晋国的同名卿族演变而来。
本书充分利用《左传》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聚焦于春秋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晋国,以卿族政治为主线,不仅按时间顺序还原了晋国卿官领导班子变迁、卿族兴盛衰亡的壮阔史事,还逐一梳理了晋国十大卿族的演化简史,生动清晰地展现出各大卿族化家为国的“虎变”事业和成败殊途的历史结局。


作者简介


刘勋,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综合办文书规划高级主管,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曾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教学副教授。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编著有《〈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著有《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春秋十日谈》。

书籍目录

引言:卿族政治与晋国兴亡

一、序幕:曲沃革命再造晋国,献惠改革筑基霸业

曲沃代晋:奠定“尊贤尚功”特色,树立“化家为国”榜样

晋献公改革:无蓄公族重用外人,开疆拓土封赏功臣

晋惠公改革:“作爰田”笼络人心,“作州兵”创立军国



二、文公时期:改革架空公室,卿族政治启动

重耳蜕变:义父狐偃强势引领,称霸志向逐步明确

从亡诸臣:晋文公信赖而又敬畏的“自己人”

国中旧族:晋文公必须妥善对待的“实权派”

晋文公改革(一):封赏功臣拉开序幕,明确目标剑指争霸

晋文公改革(二):三选人才构建团队,封赏土地激励群臣

新政权前三年:重臣辅佐下的霸业启动

首届班子任命:赵、狐精心设计的高层团结

晋楚城濮之战:先轸一战成名,狐偃尊贵依旧

城濮之战后的领导班子人事变动



三、襄灵时期:赵宣专权弑君,卿族政治成形

殽之战先轸威逼君主,箕之战先轸舍命改过

郤成子困极获拯救,阳处父盛极显败兆

襄灵内乱(一):赵狐相争,阳处父被杀,狐射姑出奔

襄灵内乱(二):赵宣专政,先蔑、范武子出奔

襄灵内乱(三):高层恶斗,四卿二大夫被杀,箕氏退场

襄灵内乱(四):秦康公报复,范武子归国,狐氏退场

赵宣弑灵公(一):少主—强卿关系的恶化过程

赵宣弑灵公(二):《左传》和《公羊传》的记载

赵宣弑灵公(三):文本分析和真相重构

巩固弑君成果:赵宣子构建环伺国君的“新公族”

降低灭族风险:赵宣子实现赵氏卿权、族权分离



四、成景时期:卿族兴衰殊途,国君伺机反制

晋成公时期:霸业受到严峻挑战,卿班实现平稳交接

晋楚邲之战(一):晋军高层争论不休,楚人挑拨火上浇油

晋楚邲之战(二):楚人阴错阳差抓住战机,晋人各行其是迅速溃败

晋楚邲之战(三):主帅主动担责终获赦免,先氏垂死挣扎终遭灭族

剿灭赤狄开疆拓土,中行桓子、范武子暮年立功

郤献子出使齐国受辱,不依不饶刻意激化矛盾

晋齐鞍之战:晋军大胜,主帅得志,韩氏崛起

知氏迎回宗子,赵氏兄弟阋墙,韩献子促成迁都

栾武子从善不从众,赵氏遭难留独苗

范文子促成晋楚议和,韩献子促成赵氏重生



五、厉公时期:国君抗争惨败,卿族政治确立

郤氏小宗高调进取,大国弭兵虎头蛇尾

郤氏小宗招怨树敌,晋国卿班貌合神离

晋楚鄢陵之战:范文子坚定反战,郤昭子抢立头功

郤犨干预鲁政遭驳斥,郤昭子夸耀功劳遭诟病

范文子祈求速死避祸,单襄公预言晋国内乱

厉公之乱(一):传世文献《左传》的叙述

厉公之乱(二):出土文献《苦成家父》的叙述

厉公之乱(三):关键人物分析

厉公之乱(四):酝酿过程重构

厉公之乱(五):事件经过重构

厉公之乱(六):文本形成过程重构

厉公之乱(七):事件意义分析



六、悼公时期:君权回光返照,卿族分派结盟

孙周归国:品德备受赞誉,演说安定人心

拨乱反正:实施综合改革,整顿官僚体系

重振旗鼓:围彭城平定宋乱,筑虎牢收服郑国

选贤用能:祁奚荐才秉正道,魏庄子劝谏展才华

形势大好:韩无忌仁厚让位,晋八卿和睦团结

暗流涌动:中行献子鲁莽进取,知武子睿智控盘

霸业中兴:郑国最终归服,栾氏显露败兆

班子调整:和谐表象后的卿族结盟和君臣博弈

向地之盟:范宣子会盟逞强,姜戎子赋诗讽喻

迁延之役:栾桓子欺凌主帅,晋悼公悬崖勒马

卫国内乱:晋国顺势安定局面,师旷犀利分析原因



七、平公时期:六大卿族把持国政,化家为国启动

晋平公伐齐:中行献子为国尽忠,范宣子自愧不如

驱逐栾怀子(一):《左传》和《国语》的叙述

驱逐栾怀子(二):事件可能真相的重构

栾怀子之乱:利用齐晋矛盾,事败终致灭族

赵文子执政(一):首倡晋楚弭兵,粉碎乌余匪帮,开启黄金时代

赵文子执政(二):宽容楚国挑衅,促成晋楚弭兵,造福天下苍生

赵文子执政(三):举拔在野贤才,接受友邦指责,诚恳改正错误

赵文子末年(一):承认楚国霸权,维持和平局面

赵文子末年(二):言行风格大变,引发各方猜测

赵文子末年(三):平公突然病倒,君臣微妙博弈

韩宣子上位:调解矛盾助赵氏,出访盟国展风采

绥靖外交(一):晋齐联姻交好,羊舌肸道破真相

绥靖外交(二):晋平公抗争无果,楚灵王正式称霸

绥靖外交(三):晋国高官送女,险遭楚王羞辱

韩宣子智取土地(一):名为服务国家战略,实为争夺州县土田

韩宣子智取土地(二):勾心斗角拿下两县,巧取豪夺扩大领土

晋平公最后四年:忧心霸业,兴作宫室,欲废知氏



八、昭顷时期:两大卿族集团形成,化家为国深化

幼主临朝六卿秉政,平丘之会恫吓诸侯

中行穆子扫荡白狄,攻占昔阳上演闹剧

中行穆子攻灭陆浑戎,魏献子升任中军佐

赵简子主持会盟受教诲,范献子主持会盟收贿赂

公室卿族两头踏空,祁羊二氏惨遭团灭

魏献子执政:知人善任受赞誉,贪图贿赂能悔改

铸刑鼎:顺应社会发展大势,预示范氏中行氏命运



九、定公时期:东部卿族集团覆灭,化家为国加速

霸业的衰败:干预鲁乱偏袒季氏,修筑王城僭越君主

霸业的终结:伐楚无功,虐待宋卿,联盟最终解体

范—中行之乱背景(一):六大卿族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

范—中行之乱背景(二):六大卿族私家城邑的地理分布

范—中行之乱过程(一):赵氏分裂引发内战,范与中行落败出逃

范—中行之乱过程(二):韩、魏迎回赵简子,知文子逼死董安于

范—中行之乱过程(三):战争性质发生改变,准诸侯国展开内战

范—中行之乱过程(四):齐联盟支持乱党,铁之战奠定胜局

范—中行之乱过程(五):范—中行彻底退出,分土地四族博弈

赵简子战胜原因(一):仗势据义,老谋深算

赵简子战胜原因(二):君明臣贤,远胜对手

赵简子战胜原因(三):简政养民,收获人心



十、三家分晋:知氏极盛而后暴亡,化家为国完成 

晋阳之战背景(一):赵襄子嗣位,继承父志开疆拓土

晋阳之战背景(二):知襄子嗣位,自恃英才专横跋扈

晋阳之战前奏:知氏强盛,无故索地,挑起战端

晋阳之战过程:赵氏坚守,局势反转,知氏灭亡

三家分晋终结卿族政治,文侯改革建立集权军国



十一、大族兴亡:晋国十大卿族演化简史

十大卿族概况

赵氏发展简史

魏氏发展简史

韩氏发展简史

范氏兴亡简史

中行氏兴亡简史

知氏兴亡简史

栾氏兴亡简史

郤氏兴亡简史

狐氏兴亡简史

先氏兴亡简史 


结语:晋国卿族政治发展简史

参考文献 


精彩章节

重耳蜕变:义父狐偃强势引领,称霸志向逐步明确
从第一章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曲沃代晋奠定了新晋国的基本特色和长期运势,并预示了这个国家被卿族瓜分的最终结局;晋献公改革中的“无蓄(近支)公族”、“封赏新占领土给有功卿大夫”政策,以及晋惠公改革中的“作爰田”政策,都成了晋文公改革的重要政策来源,进而固化为导致和维护卿族政治的基础性制度。
为了深入理解晋文公改革,除了要探究这场改革的政策来源,还需要了解晋文公夺权成功前的成长蜕变经历。笔者无意重新讲述一遍在《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已经详细写过的公子重耳故事,而将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第一,狐偃、赵衰在重耳成长蜕变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第二,重耳从“要我做英主”到“我要做英主”再到“我要做霸主”的心路历程。
讲清楚第一个问题,要从了解重耳的辅臣/从亡团队开始。有内外两个层次:
一、位于内圈的心腹谋臣是狐偃、赵成子、贾佗、魏武子、胥臣五人,即所谓“五贤士”。其中又以狐偃、赵成子、贾佗最为重要,即所谓“三材”。宋国卿官公孙固在劝说宋襄公善待重耳时说:“晋公子重耳……像对父亲一样对待狐偃,像对师长一样对待赵衰(赵成子),像对兄长一样对待贾佗。狐偃是他的舅舅,仁惠而又足智多谋。赵衰是为先君驾驭战车的赵夙的弟弟,文雅而又忠贞。贾佗是公族成员,见多识广而又恭敬。”
二、五贤士之外,从亡诸臣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狐毛、颠颉、介之推、舟之侨、壶叔。这些人从事的可能是相对外围的工作,比如著名的介之推,他负责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供应重耳的膳食。根据《韩诗外传》的说法,介之推曾经在重耳流亡途中食物断绝的时候,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肉羹给重耳充饥。
作为整个辅臣/从亡团队的领袖,狐偃一直掌控着重耳政治人生的航向,在几乎所有重大时刻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前666年狐偃作为辅臣队伍领袖陪同亲外甥重耳(6岁)出镇蒲邑后,一方面领导辅臣队伍治理蒲邑,一方面像父亲教子那样教育重耳,重点培养重耳的仁爱之德和英主之志,与重耳建立起一种“亦臣亦父”的特殊关系。
前655年晋献公派兵攻打蒲邑时,狐偃说服重耳(17岁)高调宣示决不与父亲晋献公对抗,然后又说服重耳不去远离晋国、实力雄厚的齐国和楚国,而是前往靠近晋国、条件艰苦的白狄地区蛰伏。
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后,狐偃说服重耳(24岁)克制住想要抓住“君位空窗期”归国夺权的冲动,拒绝秦穆公主动提出的邀约,选择继续在狄地流亡。
前644年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未遂后,狐偃说服重耳(28岁)放下对狄地妻儿的依恋,重新上路投奔齐国。
前638年晋惠公病重,此时齐国霸业也已经衰落,狐偃与重耳的贤妻姜氏合谋,迫使沉溺于齐国安乐生活不能自拔的重耳(34岁)重新上路投奔楚国,最终到达秦国。
前637年在秦国等待机会期间,狐偃说服重耳(35岁)克服心理障碍迎娶晋怀公前妻、秦穆公爱女怀嬴为妻,博得秦穆公的欢心,从而确保了秦穆公对重耳归国夺权的支持。
在这29年中,狐偃一以贯之的志存高远、坚定强势,与重耳时不时表现出的急功近利、脆弱迷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明显,在这整个过程中,与其说是狐偃在辅佐重耳实现重耳的政治抱负,还不如说是狐偃在挟持重耳实现狐偃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狐偃严父般的威压也会促使重耳在亲信中寻找其他类型的人来求得平衡,这个人就是在“五贤士”中排第二的赵成子。
赵成子的贤能是得到狐偃的高度认可的。比如说,前637年的一天,秦穆公通知重耳参加享礼,重耳请狐偃随从。狐偃却说:“我不如赵衰(赵成子)那样善于文辞,请让赵衰跟随您吧。”又比如说,当胥臣、狐偃、赵成子劝说重耳迎娶被晋怀公抛弃的怀嬴以讨好秦穆公时,狐偃说:“您将要夺取他(晋怀公)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只管听从秦君的命令吧!”而赵成子则说:“《礼志》上说:‘将要请求他人,必定要有所接纳。想要他人爱自己,一定要先爱他人。想要他人顺从自己,必定要先顺从他人。对他人没有恩德,却想有求于人,这是罪过。’现在您将要通过联姻以服从秦国,接受他们的好意以与他们相亲爱,听从他们以使他们认为您有德。只怕不能这样,又怀疑什么呢?”狐偃和赵成子给出的实质性意见是一样的,然而风格却迥然不同:狐偃的话一针见血,却显得有些粗鄙,只适合在私下进言时说;赵成子的话则引经据典、文雅宽和,即使原文转述给秦穆公听也没有什么问题。由此可见,狐偃对赵成子的评价是很有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的。赵成子能够得到重耳的格外亲近,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文雅宽和的性情。前620年,出奔到赤狄潞氏2的狐偃之子狐射姑3曾经向狄相酆舒这样描述赵成子和他的儿子赵宣子:“赵衰(赵成子)给人的感觉,就像冬天的暖阳;赵盾(赵宣子)给人的感觉,就像夏天的烈日。”用今天的话来说,赵成子就是最有亲和力的“暖男”。
重耳和赵成子的关系亲密到什么程度呢?重耳在白狄寄居期间,白狄攻打赤狄部落廧咎如,抓获了部落首领的两个女儿叔隗、季隗,都送给了重耳做妻妾。重耳自己要了年纪小的季隗,后来生了伯鯈、叔刘两个儿子;把叔隗送给赵成子,后来生了赵宣子。因此,重耳和赵成子在流亡之时已经是连襟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重耳从幼稚贵公子成长为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中,“父亲”狐偃的强势引领和“老师”赵成子的温和辅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后来先克所说的“狐赵之勋”。当然,狐偃、赵成子在重耳出居和流亡时期建立的功勋只是“狐赵之勋”的第一部分,因为他们两人在重耳成为晋文公之后,还继续左右夹辅,为晋文公成就霸业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要讲清楚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孔子对重耳的一个著名论断开始说起。孔子在被困陈蔡之间时,曾经对子路说,“晋重耳真正确立称霸的雄心壮志,正是在曹国、卫国遭受羞辱之后”。所谓“在曹国、卫国遭受羞辱”,是指前638年重耳被迫离开齐国重新上路之后,先后途经卫国、曹国,在卫国不被卫文公以礼相待,在曹国甚至被曹共公偷看洗澡。笔者认为,从
6岁出镇蒲邑,到 34岁确立称霸志向,重耳大概走过了这样一条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从前666年(6岁)出镇蒲邑后到前655年(17岁)出奔白狄前。这一阶段,狐偃为首的辅臣团队的打算是“尽心培养重耳品行,日后重耳归国做英主,辅臣因功劳升任高级卿大夫”,而重耳的打算是“义父要我做英主,我听话照做”。
第二阶段,从前655年(17岁)出奔白狄后到前644年(28岁)前往齐国前。这一阶段,在狐偃等人持续激励及狄地艰苦生活磨炼的共同作用下,重耳已经树立起“我要归国做英主”的志向。正因为如此,所以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后,当国内外势力来联络重耳,提出要支持他回国时,重耳非常兴奋,但最后又能听从狐偃的建议毅然放弃这次机会,因为这样回国虽然能够迅速夺权,但不利于成就英主伟业。后来重耳一行前往齐国,也是希望霸主齐国能够帮助自己归国夺权,成就伟业。
第三阶段,从前644年(28岁)到达齐国后到前638年(34岁)离开齐国。这一阶段,在霸主齐国的见闻让重耳大开眼界,然而齐桓公提供的优厚待遇逐渐击垮了重耳“我要归国做英主”的志向,取而代之的是“人活着就是图个安乐”的自暴自弃。狐偃为首的从亡诸臣当然不能眼看着自己前面20多年的全情投入打水漂,“通过拥立新君而实现阶层跃升”的梦想成为泡影,因此与重耳的妻子姜氏合作,迫使重耳重新踏上谋求归国夺权的正道。
第四阶段,从前638年(34岁)离开齐国到同年途经卫国、曹国之后。自从来到霸主齐国,重耳与狐偃等人一直在观察、比较、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称霸成功的齐国有它自己的诸多问题和短板,远没有从外部看起来那么高不可攀;霸主管控的国际新秩序已经确立,称霸是天下强国君主渴望夺取的“圣杯”。如果说上述这些见识是从正面激发了重耳和狐偃等辅臣的自信心和事业心,那么卫国君主的冷待和曹国君主的猥亵则从负面激发了重耳和狐偃等辅臣的自尊心和报复心。所有这些鲜活的刺激和念头混杂在一起不断发酵,最终促使重耳将最高奋斗目标从“成为晋国英主”升级为“成为中原霸主”。从此之后,“归国夺权做英主”就不再是奋斗的终点,而成为“逐鹿中原做霸主”最高目标的准备活动。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