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上书坊 |《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4-09-09 16:19:35 作者:




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四十年磨一剑,以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解读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的天学。

古人如何认识天?如何与天共处?古代统治者为何极端重视天学?天学与星占、历法有怎样的关系?传统天学中存在什么样的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一部天学史,千年智慧谱。名家名作,知识与趣味相得益彰。

书籍信息


《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

作者:江晓原


书号:978-7-101-16659-0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价:88.00

开本:32开

装帧:纸面精装

字数:370千

页码:534页

CIP分类:P1—092

主题词: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史


上架建议

大众普及/中国历史/天文学

编辑推荐


1

名家力作,四十年磨一剑。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创建人,更是当今国际学界中国天学研究的领军,成果斐然,广获好评。本书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帮助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天学史。

2

全方位现传统天学的内容。本书所论问题包括天学的哲学基础、运作模式,以及天学与政治、星象、历法的关系和中外交流等,全方位展现传统天学的的内容、意义与社会影响。论及具体的内容,常常具有中西比较的贯通视野。

3

侦探小说一般好读。本书并非沿时间轴的单向论述,而是对有关天学的一系列问题,从各种角度展开考察与阐释。对问题的追索和解读,读来有路转峰回、回肠荡气之感,像侦探小说一般好读。

4

精心配图,提升阅读体验。本书有20余张精心挑选的配图,包括各类实物图、珍贵古籍中的图片、不断发现的新材料等,如《敦煌星图》、《算命天宫图》、近人拍摄的北京观象台图,增加阅读的趣味感。

内容简介

天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且神圣的内容,对世俗权力转移与社会生活影响极深。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创建人,更是当今国际学界中国天学研究的领军者。
本书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从天学的哲学基础、运作模式,以及天学与政治、星象、历法的关系和中外交流等方向,全方位展示传统天学的内容、意义与社会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天学史的学术大众化之作。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著作多次获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大奖,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书籍目录

自序

导言:古代中国的天学和天文学

一、如何谈论中国传统天学

二、古今天文学功能迥异

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四、“天文”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五、中国古代天学的服务对象

六、天学与王权



第一章 中国天学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一、神话:天地相通

二、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遍的观念

天命及其变化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三、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

四、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



第二章 中国传统天学的地位及其运作者

一、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的观察

天学在历代官史中的特殊地位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的特殊地位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天学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

天学家及天学机构的特殊地位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的厉禁

二、“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

星占学家

巫咸与巫觋

巫觋与通天



第三章 天学与政治

一、通天手段为王权的依据与象征

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

《诗经·大雅·灵台》发微:通天者王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

二、天学与政治运作

王气·劝进·谋反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

星占学对军事决策的影响

“圣人以神道设教”

数术与皇家天学



第四章 天学与星象

一、古代星占学概论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

分野理论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

所占之象:星占学的具体对象

星占学占论之法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

二、星象与神话及历史

星官·星经·星图·步天歌

人间在天上的投影

星官和星的神话

三、天文历史年代学:星象与史学谜案

武王伐纣的年代及日程

武王伐纣与哈雷彗星

孔子诞辰与日食

释迦牟尼生年与月食

《尚书·尧典》与“四仲中星”

诗经日食



第五章 天学与历法

一、历:性质的疑问

历谱·历书·历法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的迥异

二、历法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典型历法的内容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

三、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

交食在星占学中的重要性

星占学需要预先推算行星天象

四、历书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历书的起源

从历谱到历书

历书的繁盛及其内容

择吉与推卜:历书的文化功能

五、历与两性及人体: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



第六章 天学的中外交流

一、中国天学的起源问题

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中国天学西源说的简略回顾

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明及天学起源说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的起源

二、古代天学的中外交流

《周髀算经》中的西方天文学

与佛教相伴传入的西方天文学

蒙元帝国时期的中外天学交流

三、近代西方天文学的东来

来华耶稣会士的通天捷径

《崇祯历书》的命运

四、明清之际的东西天文学碰撞

地圆问题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西方的宇宙模型

天文学的“西学中源”说及其影响

如何评价康熙对西学的兴趣



第七章 中国传统天学文献的保存及其价值

一、灵台候簿

二、星占秘籍

《开元占经》

《乙巳占》

《灵台秘苑》

三、中国传统天学留下的科学遗产

古新星新表

天狼星的颜色问题

如何看待传统天学遗产



综合索引

中外人名

中外著作

术语概念


精彩章节

一、如何谈论中国传统天学
要谈论中国传统天学,以什么形式来谈论最为合适呢?一部《古代中国天学史》?一部《古代中国星占学史》?或者如一些著作已经使用的书名——《中国天文学史》?
综观当代世界学术发展趋势,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为向深度发展。比如在某部早期的综述性著作中只用一章或一节作过初步处理的某个课题,后来被更深入地加以研究,以至成为一部专著的主题;而且这部专著的篇幅很可能比早期著作大得多,以容纳大量论证和细节。
其二为越出早期研究所设定的范畴,而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科学史当然也不例外。由于科学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极而言之,如果返本寻源,科学史这一学科的诞生,可以说就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就科学史的发展而言,上述第二点趋势主要表现为从纯粹的“内史”研究,进而拓展到历史上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关系。
研究深度的增加与研究范围的拓展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比如后者可以使某些仅靠“内史”研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得到别开蹊径的解答;而前者往往会引发许多新问题,促使人们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在几部名为《中国天文学史》或类似名称的著作先后问世期间,向深度发展的著作也有出现,较重要者有《中国天文学源流》(郑文光,1979)和《中国恒星观测史》(潘鼐,1989)。前者致力于探讨起源、形成等早期问题;后者深入研讨中国古代恒星观测的各个方面,是向深度发展趋势的典型表现。但是关于中国古代天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方面,则长期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学者们在论述中国天学史时,一般只是将关于社会文化的片言只语作为时代的背景略加点缀,如论及两汉之际时多云“谶纬盛行”,论及盛唐时代则曰“国力富强”之类。
有鉴于此,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古代中国天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由于这种关系远较今天一般公众和相当部分学者所想象的要密切得多,更显出这一尝试的必要性和价值。笔者探讨古代中国天学的性质与功能,性质侧重于社会角度,功能侧重于文化角度。
如将本书归入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范畴,虽未必完全妥当,但大体上似乎也无不可。科学社会学的确立,如果从默顿(R.K.Merton)1938年发表他的成名作算起,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恰如默顿在该书1970年再版前言中所说,“就其最一般的方面而言,本论文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今天仍然与我们同在”,他列举的问题中头两个是:“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式是什么?在不同的历史范围内这些模式的性质和程度发生变化吗?”此外,默顿在其著作中还注重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科学的影响。
但是科学社会学理论所处理的,基本上限于西方文化中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而这与古代中国天学毕竟相去甚远。举例来说,古代中国天学与古代政治之间关系之密切程度,是默顿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这样,对后面的讨论来说,科学社会学理论虽然颇有启发,却并不是一辆现成的指南车。我们将不得不时常在蚩尤之雾中奋力摸索,以求尽可能得到合理的结论。
本书不打算对中国传统天学作沿时间轴的单向论述,如果那样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又写成一本与前贤之作雷同的书。本书是对一系列相关问题,从各种角度进行的考察和阐释。这种形式,较接近于西人所谓的treatise——中文通常也译作“论文”,实际上应译作“专论”更妥。

二、古今天文学功能迥异
什么人需要天学?这是一个古今答案大异其趣的问题。今人从现代观念出发,以“想当然耳”推论古时情境与古人用意,误解与偏见由此产生。我们必须先弄清中国古代的天学究竟是何种事物,然后再设法解答在中国古代什么人需要天学。
天文学有什么用途?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确切答案。天文学在今天的实际用途,当然也可以说出一些,比如授时、导航、为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服务等,但是天文学最大的用途毕竟是很“虚”的——那就是探索自然,从地球开始向外探索,太阳系、银河系、整个宇宙……探索它们的发生、现状和演变。这种用途当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天文学的,主要只能说是社会,而不会是某个个人或某种社会群体。相对来说,天文学因为产生不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因而也就是特别“纯洁”的——当今科学界层出不穷的造假、剽窃等丑闻,几乎从来没有在天文学界爆出过。
天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既然如此,那它在古代的作用与地位想必也大致相同了?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现代人既然未置身于古代社会中生活过,则“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的弊病,在论述古代事物时,颇难避免。即使大有学问之人,有时也未能免俗。关于古今天文学功能之大异,就有这样的情形。
长久以来,国内许多论著都将“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这句话奉为论述古代天文学起源及作用的金科玉律。细究起来,这句话本身并无错误,问题在于对“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的理解。许多人认为,在以农耕立国的中国古代,“定季节”自然就是为农业服务了,于是“天文学为农业服务”“历法为农业服务”之类的固定说法,长期成为论述中国古代天学时的出发点(关于此问题的讨论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而天文历法为别的对象服务的可能性,就被遮蔽了,甚至完全被排除在思考范围之外。
更大的问题在于,从上面的出发点去思考,就会很自然地将古代中国的天学看成一种既能为生产服务、同时又以探索自然为己任的科学技术活动,这一点在表面上看起来如此顺理成章,而实际上却离历史事实非常之远。
简明扼要地说,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确实是存在的,但它的实际功能,是作为另一种活动的工具。作为工具的古代天文学,确实也会需要天文仪器、天球坐标、天体测量、数学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工具自身也会得到发展,各种技术手段也会得到进步,但是工具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它为之服务的那种活动的性质。

书籍版式图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