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每周知一典】“三全本”中为什么有三个版本的老子《道德经》?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4-09-02 16:18:00 作者:


熟悉“三全本”丛书的朋友都知道,有一部经典典籍我们出了三个版本,它就是老子《道德经》,而这三个版本的书名也有所差别,分别是《老子》《道德经》和《帛书老子》。


这三个版本到底有什么区别,又该怎么选择?今天我们就在此展开聊聊。
先说《老子》和《道德经》。


有的读者会问:“《老子》不就是《道德经》吗?”
也有读者执拗地认为这是两本不一样的书,向他推荐《老子》,他坚定地说:“我不要《老子》,我要的是《道德经》!”
这波battle,三全君站前面的读者,《老子》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就是《老子》。
叫《老子》是从作者角度,用主要撰著人的姓氏加“子”字来命名该书,就像墨子的书叫《墨子》、庄子的书叫《庄子》、孟子的书叫《孟子》,这是一种中国先秦古籍普遍使用的命名方式。
而《道德经》,则是从本书的内容角度来命名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见周王朝衰败之势不可挽回,就辞官离开中原西行。在他到达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为这样一位大学者的隐退而惋惜,就极力劝他著书,将自己的思想留存下来、流传下去,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这就是这部书被称为《道德经》的由来。
实际上,在这部书流传的早期,多称《老子》《老子经》,甚至是《老子道德经》;而到魏晋以后,注释者们多称其为《道德经》,这两种称呼现在则共同存在,没有区别。
“三全本”《老子》在2014年7月出版,从这之后我们便陆续收到各个渠道反馈来的读者提问:“三全本”的《道德经》什么时候出?我们总是耐心回答:”三全本”的《老子》就是《道德经》。在2020年的时候,读者们对《道德经》的热忱达到了一个高峰。
于是我们便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张松辉老师来重新对《道德经》加以解读。
“只是换个书名?”“nononono”
两本书什么区别?直接 上重点
 !
“三全本”《老子》重在注释,引用了大量的古注,可以让我们全方位了解各个朝代乃至当今学者对《老子》的独特见解。

比如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有长达一页半的注释:


“三全本”《道德经》在注释和译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解读”,这部分是亮点。


《道德经》全文只有五千多个字,用词简洁,不易理解,再加上老子由于逆向思维而产生的一些看似反常的观点,即使有注释和译文,也不太好懂。张松辉老师在书中普遍采取举例说明的方式,通过一些贴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解释道理,使读者能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书中要义。
还拿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说,张老师在解读此句时就举了“拈花微笑”的例子来解释大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为了更明确地阐释《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特色,某些章节的“解读”还会将儒、释、道、法、墨等各家思想进行比较,如第五章的“解读”就通过辨析儒、道两家对提倡仁义的不同态度,说明老庄的一些言论看似在反对仁义,而实际上不仅不反对,而且还去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仁义”,以及借“仁义”之名的“假仁假义”“不仁不义”,提高了行仁行义的标准和层次。
还有一些“解读”阐述了译注者对《道德经》的独到见解,而这些见解广泛掌握吸纳了古今各家观点,贴合原文,论证充分,可以说对《道德经》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全本”《老子》和《道德经》,原文一样,《老子》注释更加充实,《道德经》增加解读,用古今中外的实例让我们对其内容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这两本书的区别弄清楚了,我们来说第三本,也就是今年七月份刚刚出版的《帛书老子》。


1973 年底,考古人员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进行发掘整理,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这座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在这批帛书中,又以《老子》甲、乙本最引人注目。“帛书《老子》”,便是对此部分文献的简称。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三四—五〇上半段


魏晋以后,通行于世的《老子》版本主要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等版本,它们在传抄过程中被人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改动,很难视之为《老子》原貌。帛书《老子》甲本用篆书抄写,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乙本用隶书抄写,避刘邦的名讳,不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说明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后、刘恒之前。由此可见,帛书《老子》甲、乙本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保有汉初《老子》原貌的传本了。
《帛书老子》的原文与通行的王弼本《老子》原文(也就是”三全本”《老子》和《道德经》的原文)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举一个例子:


王本改“恒”为“常”,并没有改变二者的含义,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
体例方面,我们将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原文和王弼本相参照,并在书末附录帛书《老子》甲、乙本残卷原貌及王弼本,原文三列逐段对照,方便读者比较三者不同。


帛书《老子》使我们能够一睹汉代《老子》真容,为我们研究《老子》提供了别样路径。



详细介绍完三本书的内容和体例,我们来总结一下到底应该怎么选。
如果对《老子》有一定了解,对相关古注很感兴趣,可以选择”三全本”《老子》;

如果是完全没有读过老子著作,只想短时间就读明白的读者,不妨从《道德经》入手,因为注释和翻译之外,还有近百处深入浅出的生动的“解读”;

《帛书老子》的译注者也是《道德经》的译注者,撰写风格一以贯之,只是译注对象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已经读过《道德经》,想要多一条途径领会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读者,可以选《帛书老子》;
有一点古文基础,对《道德经》和帛书《老子》都有点好奇的,也可以直接入手《帛书老子》,因为《帛书老子》一册之内同时包含了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和王弼本《道德经》三种版本的全文及注释和翻译,可以说是买一得三、小体量大容量。

考古工作还在继续,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可能为经典的解读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未来是否会出版“三全本”《楚简老子》,敬请期待!


(编辑:知予  复审:分明)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