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书展回顾丨《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新书发布会系列活动举办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4-09-02 15:56:19 作者:



何鲁何许人也?他得了什么病,为何会登上1831年的《柳叶刀》?他死在异国他乡的手术台上,何以震撼全球?发生在鸦片战争前的这场跨国医疗事件,到底改变了什么?
8月19日下午1点15分,《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新书发布会暨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举行。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携新书做客现场,分享何鲁事件及非虚构历史写作背后的故事与思考。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作了精妙开场白。


尹涛指出,医疗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包括医生、病人、医药和疾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国内研究医疗史的学者中,复旦大学高晞教授可以说是代表性领军人物。她去年主编的《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从全球史的视角探讨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的生产,是一部破圈的学术大众化著作。其新著《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聚焦小人物背后的大历史,将是医疗史、近代史研究的经典和非虚构历史叙事的经典。



何鲁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中国农民何鲁大腿根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来到西人郭雷枢的澳门眼科医院求助,郭雷枢为显示西医的优势,请求东印度公司送何鲁去伦敦最古老的慈善医院——盖伊医院手术治疗。1831年4月9日,漂洋过海来到伦敦的何鲁由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进行切除肿瘤的手术。手术期间何鲁的眼睛被布盖上,手脚被绑在手术台上,手术历时1小时44分钟,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于手术台。他的西方“外科之旅”以失败告终,他想通过手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男人”的梦想也终结在伦敦的手术台上。
在研究这个事件时,高晞表示,有几个关键点是值得强调的。首先,类似于何鲁的大肿瘤,并非如后来历史学家或医学史家所认为的,是东方或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一度戴在中国身上的“肿瘤”的帽子其实是历史建构出来的,与何鲁事件有关。其次,通常我们以为,19世纪西方医学进入中国,最初能够战胜中国医学的主要领域是外科,似乎西方医学尤其是外科技术无疑非常高超,但事实上外科技术失败的案例很多,只是留在史书上或科学杂志上的病例一般都是成功案例。



何鲁事件的历史意义,并不局限于医疗史领域,它的触角延伸到了政治领域。高晞指出,首先它对英国国内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被英国的漫画家用作表现病态的英国国体形象——约翰牛,今天我们常用来描绘政治腐败的“毒瘤”就源自何鲁这幅漫画。其次是它间接地影响到1840年前中英关系,这主要是与他的医生郭雷枢个人有直接关系。郭雷枢的眼科医院是一家私人世俗性医院,开创了免费治疗中国病人的先例。1840年前,在中英关系日趋紧张的关键时刻,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要在中国开展“医学传教”,试图以软实力——西方的科学技术,缓解中英之间的误解,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以此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两大政治影响是深远的,一则促进了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的诞生,二则影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
近二十年来,随着“殖民医学”“帝国医学”以及“图像史学”的方法和概念的流行,何鲁事件重新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但这样的研究多少与历史事实有所偏离。还原当时社会舆论,并努力摒弃所有的概念式思考,从矛盾的陈述中梳理前因后果,重新构画“何鲁事件”的真相,才是正解。
何鲁事件在高晞心里藏了三十几年,因史料缺乏一直无法书写。2020年,高晞为中华书局出版的苏精著《西医来华十记》写书评时发现苏精先生书写了一段相关的史料,用了一张何鲁在《柳叶刀》的画像。这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高晞研究这一事件的大门。于是在2020年至2022年的两年间,高晞尽可能收集各个方面的史料,从多侧面去考察这一事件,于是陆续发现了另外两张画像,这一故事得以基本成型。何鲁性格如何,是怎么去英国的,坐的什么船,航行了多久,他死后葬在什么地方,这些细节似乎无关宏旨,但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具象化的何鲁,设身处地感受他的苦难和疼痛,理解他的希望与恐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才更有温度。



高晞还分享了发现史料过程中充满机缘和神秘巧合的小故事,可称为“妙手偶得之”。



历史充满偶然性,小人物也能掀起大历史,引发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这本书的面市,何鲁的故事终于在他的母国被“看见”。历史非虚构书写是艰辛的,更是能共情的。在生命大视野下,我们理解了“可怜的何鲁”和“英勇的何鲁”。



《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

著 者:高晞 著

书 号:978-7-101-16668-2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 价:69.00元

开 本:32开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