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评注》由中华书局出版。
梳以纲目、通俗易知、可资镜鉴的《纲鉴易知录》是一部奇书:自清代康熙年间成书,先后刊刻20余次,成为习史者的入门津梁。但由于该书是对史料的汇编转录,加之地理人文及社会制度的变迁,《纲鉴易知录》如今已现多处史实讹误和史观陈腐,唯有重新评注才能发挥时用。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策划组织,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纲鉴易知录评注》应时而生。该书共计294万字,分8册印行,其中评注约占35%。7月12日,《纲鉴易知录评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2021年底,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持启动《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编纂工作。邀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博雅荣休教授邓小南担任项目主编;聘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在内的十多位国内史学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委员;依托断代史齐备、阵容厚实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展研究和编撰工作;委托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享誉海内外的中华书局承担校对、出版工作。
多强联合,历时两年半,项目终于成功出版。“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注重学术性和普及性的有机结合,力求形成一本可信、可用,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思想穿透力的中国古代通史。”高雨表示。
“注释+评议”体现时代气息
《纲鉴易知录》传本很多,大多校对不精。此次评注,选择了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作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所谓‘评注’,注是基础。”邓小南说,“由于时代认识、地理区划的变更,原书中的标注已经与今天的情形不符,书中的陈旧观念和注释错误也需要予以纠正。另外,既然是提交给现在关心治国理政、参与治国理政的读者,应该有适当的提示,贴近新时代的需求。需要符合历史实际的点评和方向正确的引导。”
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主任胡珂介绍了具体做法:删去原注,吸纳其中有价值的内容,重新撰写注释,注释内容包括字音、字义、日期、地名、职官、人物等方面,行文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原书中陈说要旨的“发凡”、推及其他的“广义”和就事点评的“批”等,观念陈旧,一并删去,新撰评论参考吸收了史学界、考古界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以随文评、专评、朝代评的形式,突出重点,兼顾整体。
胡珂举例:卷九中,章邯败走“废丘”,底本原注:“废丘,邯都,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新注:“废丘:县名,雍国都城,传统观点认为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考古发现显示可能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东马坊村。”卷七十中,“聚敛之臣”“天下悖乱”“小人之祸”等原批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将其视作聚敛财富、扰乱社会秩序、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新批则辩证而公允:“……王安石展示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坚定改革勇气,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变风俗、立法度’的政治理想和‘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理念,在很多层面超越了现实。变法固然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军事实力也有所提高,但明显加重了百姓负担……”
经统计,《纲鉴易知录评注》中共有注释14736条,随文评1710条,专题评92条,朝代评22条,所有评论共1824条。
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认为,注释加上点评的史籍整理方式,在体裁上具有创新性,突破了直接用白话翻译古文的许多问题,也是体现时代气息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