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0年9月),《文史知识》编辑传阅一篇高考作文给我,想让我谈谈对此作文的看法。因为曾担任高考阅卷工作,现仅从招生角度,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王云飞该不该破格录取?我认为:该!我们多年来反复提倡,要录取偏才、怪才,北大去年的自主招生中,增加了中学校长推荐制,其初衷也是想在中学发现与录取一些偏科的好苗子,但由于被媒体近乎“妖魔化”的报道后,校长们背负沉重的压力,推荐上来的,其实都成了“全才生”(所谓各门功课均优的学生)。我更悲惨地认为,许多偏才、怪才生,在小升初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了,因为那时候就已经不允许偏科的同学升到好的中学。如今的高考中,必须各科成绩均衡,才能保证考上大学,如果有一科弱项,甚至连大学的门槛都迈不进去,此种境况之下,何谈怪才偏才呢。
王云飞的文章好不好?我认为:又好,又不好!说好是因为近年来,我负责北京市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虽然我们每年在近十万份的卷子中,也寻觅出近百份的满分作文,但真正让阅卷组老师交口称赞的,并不多见。大多数作文,千篇一律,排比堆砌,词藻华丽,唯独不见作者自己的真面目真性情;王云飞的作文,用文言来写,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得切题合意,个性鲜明,论说有理,颇有见地,如此文章,极是难得;说不好,是在一篇不足八百字的文章里,大概作者太想显示自己的文言功底与博学多能,接连用了百馀字的生僻字。可是古文不是如此写的,即使《尚书》也不至于如此“佶屈聱牙”。宋祁主纂的《新唐书》,喜用古字僻字,被人讥刺为如吃饭时生噎打嗝,令人难受。出于高考搏击冒险的心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以此为不二门法,那就会真正地“走火入魔”,所以此法不值得提倡。王云飞是理科生,如果将来要走写作古文的路子,还是得回到平实雅洁的路子上,用人人识得的字词,写成珠玑妙理的文章,那才是真正的本事。写文章,是要给人看懂,如果语文阅卷的专家,搬弄词典后仍是一知半解,这文章怎么能算妙文呢?
至于有人担心,江苏省将王云飞的作文评为满分,会招来明年高考的许多考生冒险模仿,我想这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每年都有类似的作文,王云飞并不是始作俑者,但要写到这样的水平,识得这么多的怪僻字,大概每年不见得有几个。在中国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动辄以百万数的考生中,遇到王云飞这样的考生,我的意见是:见一个,录一个;见百个,取百个。至于他会不会成为“仲永”,将来是否能真正成才,那是后话,我们就不要在此做事前诸葛,瞎猜瞎想,二十年后再看吧。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0年第9期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