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小朋友的脑袋里总是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一个?笔画最少的字又是哪一个?”
“古代小朋友有糖果吃吗?”
“古代学生也穿校服吗?”
“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
“为什么是朝三暮四,不是朝五暮六?”
……
这些疑问和思考是孩子走近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宝贵契机,有时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里可能隐藏着大学问。
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一个?
笔画最少的字又是哪一个?
《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收录的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为4个“龍”字叠加构成的zhé字(见下图),有64画。
这个笔画繁多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汉语大字典》里的释义是“唠唠叨叨,话多”。四条龙同时在天上飞舞,发出的声音搅得天下不宁,以此来形容人说个没完的样子,十分形象。据资料考证,这四个“龍”叠加的字很可能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至于笔画最少的汉字,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一”字。但是,只有一个笔画的汉字不仅只有“一”字,还有“乙”字和“〇”字。 有些人可能会把“〇”与阿拉伯数字“0”混淆,其实“〇”是地地道道的汉字,它的意思是零,多表示年代,如二〇〇八年。
古代的小朋友有糖果吃吗?
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硬糖。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当时岭南地区的人们把甘蔗榨出汁,经过火煮、暴晒等工序,甘蔗汁慢慢凝结成冰一样的固体,人称石蜜。
到了魏晋时,出现了一种名叫琥珀饧(xíng)的饴糖,饧就是糖的意思。琥珀饧是用浓稠的糖汁做成的小块固体糖块,东汉马皇后说的“含饴(yí)弄孙”,意思就是含着饴糖,逗弄孙子。
到了唐代,洛阳市场上开始出现制作“高级糖果”的作坊,作坊出售一种用砂糖、香苏(一种香料)和牛乳煎炼的乳糖。因为制糖人叫李环,所以人们将这种乳糖称为“李环饧”。
明代制糖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糖果。有用白砂糖、橙橘皮和薄荷等制成的“缠糖”,用白砂糖、牛乳、酥、酪等制成的“乳糖”,以及用冰糖和奶酪制成的“带骨鲍螺”糖等。江南地区的人们还创制了果味软糖,比如苏州的山楂丁、山楂糕,南京的山楂糖等。
到了清朝,糖果的种类更是繁多,有芝麻糖、牛皮糖、葱糖等。还出现了可以将热糖浆吹成各种鸟兽人物的职业吹糖人。从单一口味的石蜜到五花八门的硬糖、软糖,人们对甜蜜的喜爱古今相通,糖果的变迁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见证。
为什么叫“指南针”
而不叫“指北针”?
古代人在劳动、生活当中接触到了磁铁矿,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名叫“司南”的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由一把勺子和一个地盘组成。勺子由一整块磁石制成,磁南极那一端被磨成勺子的长柄。地盘是一个铜质的方盘,中央有光滑的圆槽,四周刻着表示24个方位的格线和文字。勺放入圆槽可以灵活地转动,当它静止下来的时候,长柄总是指向南方。司南以“南”来命名,正是由于它的长柄指向南方这一特征。“指南”就成为了方向指示工具约定俗成的属性。
不以“北”命名还和人们的传统习惯有关。在古代,夜空中的星宿是人们辨别方向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人们一般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来辨认北方,而不是依靠工具。指南针最初叫作“罗盘针”。虽然它的指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但人们习惯了用工具辨别南方的做法,习惯成自然,就不会叫它 “指北针”了。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问题中,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见,孩子的一个小小问题都不应当被忽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这些有趣的问题为线索,孩子们就能够轻松踏入传统文化的大门。

中华书局的《给孩子的传统文化趣味问答》是一幅帮助孩子探索中国历史的导航图,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全套共三册,按内容分为日常生活、身体奥秘、地理名胜、历史文明、科学技术、军事体育、多彩汉语、文学长河和艺术博览九大主题,让孩子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多点领略古人智慧。
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互动性强。孩子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问题,几乎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孩子随手翻开一页,就会被趣味盎然的问题吸引:
“酒窝”名字的来历跟酒有关系吗?
古代也有普通话吗?
古人的足球是用什么做的?
古人有没有牙刷?他们如何清洁牙齿?
为什么通常在大门口放置石狮子,而不放石老虎呢?
店小二总是问“客官是要打尖还是住店”,什么叫“打尖”?
抱拳的时候是要左手抱右手呢,还是右手抱左手?
为什么敦煌壁画中有那么多怀抱琵琶的仙女?
为什么唐代诗人那么爱写边塞诗?
……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来自生活,同时又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是本套书的编写宗旨。问答的方式还能够启发孩子自主思考,探索的过程也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日常生活
历史文明
多彩汉语
本套书分为九个大的主题,每个主题内看似零散的问答中也隐含着条理和系统,以点带面,丰富而不杂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基本面貌。例如“日常生活”主题按照衣食住行、节日、教育的顺序编排;“身体奥秘”主题大致按照身体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顺序编排;“科学技术”主题中又包含天文、农学、地理、手工业等小主题。分门别类细致讲解,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这套图书也是“大语文”优质配套读物,融合学科,视野开阔,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艺术、民俗、科技等多个领域,将各科知识融合在一个个小问题中: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还懂天文吗?
《诗经》中就有救生圈的记载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所说的夜光杯是什么材质的?
……
这些学科融合的问题能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硬枕头
里程计算
相“左”
其实,每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都是历史变迁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留下的印记,背后也许都藏有一段曲折而有趣的“内幕”。要追寻它们的答案,就要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去发源地做一番考察,以便更真切、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六一儿童节快到了,送给孩子这套《给孩子的传统文化趣味问答》,让孩子从这些小问题开始,进入传统文化的大学问吧!
关于传统文化的百科知识全书
一问一答,趣味设问,通俗易懂
九大主题,了解传统文化基本常识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16开 平装
978-7-101-16596-8
16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