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丛书继《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资治通鉴纲目》后,又推出了“通鉴”家族的第四个品种《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以《资治通鉴》为蓝本编撰而成的。《通鉴》珠玉在前,基于它改编而成的《本末》又是凭借什么样的优长在浩瀚的史籍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为人称颂的?
一 首创“纪事本末体”之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史籍浩瀚的国家。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而《史记》则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纪传体通史。在《本末》问世前,编年和纪传二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编撰的两大主要体裁。袁枢以《通鉴》这部编年体历史巨著为蓝本,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以“事”为主进行编纂,开创出了“纪事本末体”。
袁枢是《通鉴》的忠实粉丝,一生喜读《通鉴》,但也苦于其卷帙浩繁,头绪万端。而且,正如梁启超所说,“编年体之纪述,无论若何巧妙,其本质总不能离账簿式。读本年所纪之事,其原因在若干年前者,或已忘其来历;其结果在若干年后者,苦不能得其究竟”。不能保持史事的完整性,对人物生平、历史事件和典章制度难以详其源委,是其不可回避的天然弱点。袁枢开创的纪事本末体主要的优点,就在于以事件为中心,按时间顺序给予系统叙述,于是就免去了编年体的破碎不完整、典志体的分裂及纪传体的重复矛盾等不足之处。
纪事本末体这种历史编纂学的新体裁一经出现,史家们便紧步袁枢的后尘,纪事本末之作如雨后春笋,纷至沓来,因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学体系。此类著作较为著名的有南宋杨仲良撰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代陈邦瞻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清代高士奇撰的《左传纪事本末》等。
二 “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因事命篇,分类编排。《本末》共计四十二卷,以《三家分晋》开篇,以《世宗征淮南》压卷,共拟正题二百三十九个,附题六十六个,合计三百零五个。这些正题和附题主次相从,绳贯丝牵,从整体上将战国至五代的纷繁史迹事件化、简明化、逻辑化了。而且每个标题都透露着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这些专篇把《通鉴》中对该事件的断续相离的分卷记载汇聚起来,按年时月日的顺序重行串接,集中表现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而使事件本身明晰化、齐整化、条理化了。如《秦并六国》,即辑录《通鉴》卷二至卷七共一百四十一年间的一百七十二条史文综括而成,完整地展现出秦国自孝公至秦王嬴政逐步富国强兵、翦灭六国的跌宕起伏的全过程。
组织编排经纬分明。袁枢将《通鉴》中的三百零五桩大事要事,基本按朝代先后编排,纵贯而下,以成完帙。在阶段性的历史跨度内,也顾及事件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将同类之事并举互峙,相关之事环列套接,同类、相关之事交织缀附。以卷三十一而论,《安史之乱》置于《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三目之后,就客观地显示出这场大动乱是唐玄宗后期统治日趋腐朽的必然结果。为了尽可能沟通事件的彼此联系,袁枢还有意运用《史记》所创设的互见法。如在《宦官亡汉》篇中,散见有“事见《窦氏专恣》”、“五事并见《嬖幸废立》”、“三事并见《梁氏之变》”、 “事见《曹操篡汉》”等提示,从而收到了各事件互相勾连、相参互涵的整合式效应了。
三 满足各方汲取政治智慧的需要
历代史家著书,无不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袁枢编撰《本末》,旨在浓缩《通鉴》中有关治乱兴衰的核心内容,凸显《通鉴》以史资治垂鉴的鲜明主题,为南宋皇朝提供治国兴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围绕并紧扣这一编述宗旨,《本末》全书除反映统一时期的规模与气象外,更关注分裂阶段的局势与状况;除展示治世的图景外,更宣明乱世的面貌;除呈现各王朝兴起阶段的情状和态势外,更显露其衰败阶段的情形及趋向。大书特书一姓皇室的更帜易主,割据政权的迭生迭灭,宫廷政变的陡生突发,内乱外叛的此起彼伏,天下混战的周而复始,局部兵争的愈演愈烈,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殊死较量……
《本末》叙政治,焦点大多凝聚在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与负面行径上:太子的贬黜更换,女主的临朝称制,宠妃悍后的预政乱政,宗室的谋逆作乱,外戚的骄恣擅权,勋贵的专政篡位,阉宦的执柄废立,佞幸的用事危国,藩镇的自重连兵,庸主暴君的奢靡荒淫和狂暴酷虐等等。这些负面人物集团在国家活动中往往举足轻重却倒行逆施,危害严重且贻害无穷,而其祸害形成的源头又各不相同,怎能不从源头上把它们梳理明白,去除殆尽呢?而这,正属于《本末》欲向读者和世人传达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
《本末》中挺立着确有建树的英君明王的雄姿,闪跳着后妃公主的身影,流动着名公巨卿的风采,飘荡着武夫战将的本色,腾涌着农民起义领袖的壮举,奔动着少数民族首领的形迹,披露着政治侏儒的路数与误区,透泄着大奸巨蠹的心态与举措……袁枢不单单标示出其作为、业绩、性格、意绪,更是为寻绎阐释出其成败得失的诸多因素,使观览者对事件和人物有更加理性的认知。
《本末》还直接取用《通鉴》中的“臣光曰”和其他名家评语来代己立言。这些名家有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彪、班固、荀悦、陈寿、颜之推、李延寿、权德舆、李德裕、欧阳修等。他们或对事件究是非,言利害,辨得失;或对人物别善恶,察忠奸,分智愚;或对一代兴亡作剖判。确有点睛之妙。
总起来看,《本末》脱胎于《通鉴》,又迥异于《通鉴》,比《通鉴》脉络更清楚,重点更突出,寓意更深刻,更成帝王鉴史资治、世人习史求知兼而得之的新型史籍。难怪宋孝宗“读而嘉叹”说:“治道尽在是矣。”
四 习史之捷径
我们阅读史籍,常常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困难和检索的不便,《本末》化简了《通鉴》,更便于阅读和检索。
《本末》选取的都是历史上的大事要事,并且对每一事件都冠以标题,概括出其中心内容,然后详述其始末,线索清晰、中心明确,更便于掌握。而且袁枢所选事件,基本能概括每段历史的大概面貌,读《本末》,就可以快捷了解从“三家分晋”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大概。故杨万里称“学者不可无此书”。
比如历史上的西晋,在它存在的五十多年中,变乱不断,而每一次变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去《通鉴》中去寻找,非常不容易,而《本末》以“西晋之乱”为题,专篇予以叙述,清晰明了。因此,如果想要了解秦朝是如何统一天下的,就去看《秦并六国》;想要知道唐太宗是如何纳谏治国的,就去看《贞观君臣论治》。等等。
可以说,《本末》既为读者开辟了学史的捷径,又满足了各方汲取政治智慧的需要,更实现了史籍编撰体例的新突破,因此而在史学史上拥有了不可抹杀的地位。
我们本次出版的是市面上仅见的《通鉴纪事本末》文白对照本,采取左文言、右白文的形式,既可感受文言之美,又可通过流畅精准的白话译文读懂历史故事,学习文化常识,为普通读者阅读这一经典名著提供了便利。
[宋]袁枢 撰 杨寄林 主编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6617-0
71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