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明代汰如法师明河撰,对赞宁《宋高僧传》予以“补续”。全书仿照《宋高僧传》体例,按照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感通篇、遗身篇、读诵篇、兴福篇、杂科篇十科,增补唐代龟洋慧忠,五代佛手岩行、瑞龙幼璋、黄檗慧禅师,续写宋、元、明时期名僧大德等传记,共计548人,附见72人。
《补续高僧传校笺》以明毛晋刻《补续高僧传》为校勘底本,尽量以明河所据原始材料进行参校,间或参以《卍续藏经》本,以他书佐证,追流溯源,纠谬正误,拾遗补缺。
以下为本书前言(节选)。

[明]释明河 撰 谭勤 校笺
汰如法师明河(1588—1640),俗姓陈,号汰如、高松道者,扬州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年十余岁,以多病依东寺一天长老出家。年十九便行脚四方,遍参耆宿。遇华严宗一雨通润法师,如鱼得水,执弟子礼,形影不离。继而说法于杭之皋亭、吴之花山、白门之长干寺,口吐玄言,舌粲莲花,词锋俊利,道俗归化者甚众。因感于《华严大钞》之妙义隐而未彰,故与苍雪大师相约共宣大义。师首唱一期于华山,讲毕有白鹤数十,盘旋飞舞,众以为瑞,师正色曰:“来鹤为道家之事,何预佛法?”一座为之敛容,足见其高致。未几因病故去,遗书“《高僧传》托道开”。道开不负所托,历尽艰辛,终在毛晋帮助下梓行于世。
明河有感于《宋高僧传》后嗣响乏人,宋元明僧史付之阙如,便慨然以此自任,“南走闽越,北陟燕台”,奔走于齐鲁燕赵等地,“屐齿啮残闽地雪,衲头触尽浙江云”,餐风啮雪,踏破铁鞋,凡有关僧史之残碑断碣,无不搜罗剔抉,拓之于本,笔之于书,三十年间,风雨不断。集腋成裘,数易其稿。汇山林隐逸高僧成一编,聚唐宋元明祖师于一书,终成《补续高僧传》,凡二十六卷,近三十万言。是书仿赞宁《宋高僧传》体例,将僧人行业分为译经篇(正传13人、附见3人)、义解篇(正传102人、附见13人)、习禅篇(正传243人、附见27人)、明律篇(正传10人、附见2人)、护法篇(正传15人、附见6人)、感通篇(正传34人、附见4人)、遗身篇(正传13人、附见4人)、读诵篇(正传6人)、兴福篇(正传13人)、杂科篇(正传99人、附见13人)等十科,总548人,附见72人。全书“补续”的是赞宁的《宋高僧传》,“补前人之所未备,续前人之所未完”(毛晋语),增补了唐代的龟洋慧忠、五代的佛手岩行因、瑞龙幼璋、黄檗慧禅师及宋元明时期的许多高僧行谊,补前人所已阙,详人所未详。明河以董狐之才,运点睛之笔,使数代高僧之音容笑貌纷于笔下,昔日名德之嘉言懿行盈于耳畔,山林隐逸之风拂面而至,谈禅论道之声越岭而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以寸管发扬六百年来之硕德耆英,其功于法门不浅”(道开语)。

传末序论虽稍欠章法,亦未全备,然别具只眼,见解不凡。或补叙法脉渊源,如卷七《宋栖贤諟禅师传》系曰:“百丈恒和尚五字三上堂:曰‘吃茶’,曰‘珍重’,曰‘歇’。所谓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也。諟师作略如此,真有乃父风,就中些子一滴不遗,由此可观师弟子传受源脉也。”或缀以见道之语,如卷三《慧询传》系曰:“月堂传道,直欲追配古人,非徒塞责,每曰:‘以语之相似而证其言,以资之善记而驾其说,皆非所以说法也。惟自悟心宗而宣演之,庶得祖师之传。吾求悟门,切勿自画,习台人大病处。’数语道尽,月堂知本矣。”或寓褒贬之意,如卷九《真歇了禅师传》明河曰:“真歇拜竹庵,与照觉迎罗汉,但知弘道,不知为我。古人道德忠厚之至,此风绝响矣。”赞真歇、照觉禅师之道德忠厚,忘我弘法。或含嘲讽之声,如卷七《南安严传》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讥流俗禅师“满身雾露”,己尚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针砭狂禅时弊,入木三分。故其“系”“论”读来发人深省,益人神智。

《补续高僧传》的材料来源除采用碑刻、塔铭而外,尚有《佛祖统纪》《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五灯会元》《佛祖历代通载》《续传灯録》等佛典,还有如《嘉靖惠安县志》《弘治徽州府志》《万历湖广总志》等方志,搜罗不可谓不广,汇集不可谓不勤,让人不禁叹为观止。
明河耗半生之力穷搜幽讨,并托同学读彻代为搜集云南、两粤等地资料,参阅曹能始所藏图书,其去取抉择之间,颇费了一番功夫。然“录传灯之难,难在具眼而印心;传高僧之难,难在多闻而精择。”(周永年语)故其书部分僧人归科不当、编次不顺,个别重要僧人缺载等不足亦在情理之中。明河撰写僧史极为审慎,多闻阙疑,如卷二十四《自永传》:“故予深以不能详永为恨,赘数言以待后贤续之。”不因言废人,如为被视为佛教异端的孔清觉立传,且曰:“白云之道不淳,讥议归之,宜矣。至诋与白莲相混,特以无妻子为异,则亦太甚。然其持守精谨,于患难生死之际,脱然无碍,去常人亦远,予故取其行己而恨其为言也。”(卷二十三《白云孔清觉传》)足见其胸襟。
《补续高僧传》有明虞山毛晋刻本,版框高22.3厘米,宽15.3厘米,四周双边,半页10行20字,版心上方方框内题“支那撰述”,中间题书名卷第,下题页数。卷首依次为黄端伯《续高僧传序》、释读彻《补续高僧传序》及明崇祯甲申周永年《补续高僧传序》,卷末有马弘道跋、毛晋跋、释自扃跋。然流通较少,一般情况下难以窥其庐山面目,故利用多有不便。日本学者整理有《卍续藏经》本,标点断句多有失误,文字错讹亦复不少。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文丰出版公司也多次翻印,以敷学界所需,然其漏略之处尚未有人注意,于今人研读《补续高僧传》颇为不利。
此次整理笺校,以中国台北藏明虞山毛晋刻《补续高僧传》为底本,尽量以明河所据原始材料进行参校,追源溯流,纠谬正误,拾遗补缺,间或参以《卍续藏经》本,以他书左证,力求臻于至善。书后附钱谦益所撰塔铭、像赞,以为阅者知人论世之助。


继《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之后的又一重要佛教史传

[明]释明河 撰 谭勤 校笺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523-4
138.00元
整理者简介
谭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佛教文献方面的研究,整理出版《沈善宝集》,参与整理出版《龙筋凤髓判笺注》《苏辙诗编年笺注》等。
内页欣赏



